三国演义: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2017版源代码编辑
 
(未显示20个用户的2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otheruses|subject=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other='''三国演义'''的衍生作品}}
{{古籍
| 书名 = 三国演义
| 图片 =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万历十九年书林周曰校刊本 002.jpg
| 图片大小 =
| 图片替代 =
| 图片说明 =
| 全名 =
| 原名 =
| 别名 =
| 假名 =
| 谚文 =
| 罗马拼音 =
| 撰者 = [[罗贯中]]
| 托名作者 =
| 编集者 =
| 辑录者 =
| 类型 = 歷史小说
| 文字 = 中文
| 国家 = 中国
| 成书年代 =
| 亡佚年代 =
| 伪托年代 =
| 注解者 =
| 篇数 =
| 原书篇数 =
| 今本篇数 =
| 卷数 =
| 原书卷数 =
| 今本卷数 =
| 章回 =
| 最初著录 =
| 版本 =
| 分类 =
}}
{{Chinese|t=三國演義|s=三国演义|p=Sān Guó Yǎn Yì|w=San<sup>1</sup>-kuo<sup>2</sup> yen<sup>3</sup>-i<sup>4</sup>|mi={{IPAc-cmn|s|an|1|.|g|uo|2|-|yan|3|.|yi|4}}|bpmf=ㄙㄢㄍㄨㄛˊㄧㄢˇㄧˋ|j=Saam1 Gwok3 Jin2 Ji6|y=Sāam-gwok yín-yih|tl=Sam-kok-ián-gī}}
[[File:Three Brothers (Bei, Yu, Fei).jpg|thumb|200px|正在閱讀文章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日本绘)]]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國志通俗演义'''》,又稱作《'''三國志演義'''》、《'''三國志傳'''》、《'''三國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国]]文學史上第一部长篇[[歷史]]演義[[章回小说]]<ref>{{cite book |title=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publisher=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出版集团重印 |year =2009 |edition=第1版 |isbn=978-7-107-21515-5 |location=北京市 }}</ref>{{rp|156}}。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朝|元]]末[[明朝|明]]初的[[罗贯中]]<ref name="author1">演義以史为据,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講述[[汉朝|汉]]末[[黃巾之亂]]至[[曹魏|魏]]、[[蜀汉|蜀]]及[[孫吳 (三國)|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百川书志]]》</ref>。是根據《[[三国志]]》、《[[三国志平話]]》加以改寫之小說。中國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書]]之一。<ref>{{wikisource-inline|三國演義/附錄2|三國演義 序}}</ref>
 
== 起源與版本 ==
[[File:Three Brothers (Bei, Yu, Fei).jpg|thumb|200px|正在閱讀文章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日本绘)]]
三國故事在中國民間流行久遠。[[隋朝]]《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的雜戲。[[唐]]初[[劉知幾]]《[[史通]]》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譬如[[宋朝|宋]][[元朝|元]]時代盛行於都市游樂場之說話,題材多樣,作品眾多,其中最受歡迎就是取材於三國時代歷史之「說三分」<ref name="京"/>{{rp|8}}。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金朝|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英宗]][[至治 (元朝)|至治]]年間出現[[安新县|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话]]》。元末[[明朝|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根據他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演義》。对《三国演义》成书有直接影响的史书,主要是《[[三國志]]》(包括[[裴松之]]注)、《[[後漢書]]》、《[[資治通鑑]]》和《[[資治通鑑綱目]]》<ref>{{cite book|author=沈伯俊|title=沈伯俊论三国|date=2018-11-01|publisher=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364403}}</ref>
 
[[File:Genealogy of SanGuoYanYi.png|thumb|right|400px|日本學者[[中川諭]]所整理的版本譜系]]
 
小說《三國演義》,本來應該稱為《三國志演義》,因為它是[[正史]]《[[三國志]]》之[[歷史小說|演義]],說成《三國演義》是不成其義<ref name="京"/>{{rp|13}}。
 
在大致符合歷史真實前提下合理虛構細節,是古往今來世界各國創作歷史小說之共同方法,如《三國演義》般取材於歷史上之有名時代,並且由眾多人在相當長時間裡共同創作小說表現得尤為突出,也尤為自然,因此史實與虛構之關係決不能簡單以「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一句話來概括和說明<ref name="京"/>{{rp|14-15}}。
 
《三國演義》主要版本有:
第24行 ⟶ 第54行:
 
近代較著名的校注本有[[吳小林]]《三國演義校注》、[[沈伯俊]]《校理本三國演義》,其中沈伯俊《校理本三國演義》校正了原本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多達七八百處<ref>{{Cite web |url=http://www.69fw.com/wx/sgyy/7251.html |title=再谈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accessdate=2012-11-28 |archive-date=2014-04-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19215704/http://www.69fw.com/wx/sgyy/7251.html |dead-url=no }}</ref>,得到中國學術界同行高度評價,被歷史学者[[陈辽]]評論為「迄今為止最好的《三國演義》版本」,被稱為「沈本」,但也被批評有缺失<ref>{{Cite web |url=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102 |title=关于《沈伯俊校理三国演义》的几点商榷 |accessdate=2012-11-28 |archive-date=2014-04-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0074850/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102 |dead-url=no }}</ref>。
 
小說《三國演義》,本來應該稱為《三國志演義》,因為它是[[正史]]《[[三國志]]》之[[歷史小說|演義]],說成《三國演義》是不成其義<ref name="京"/>{{rp|13}}。
 
在大致符合歷史真實前提下合理虛構細節,是古往今來世界各國創作歷史小說之共同方法,如《三國演義》般取材於歷史上之有名時代,並且由眾多人在相當長時間裡共同創作小說表現得尤為突出,也尤為自然,因此史實與虛構之關係決不能簡單以「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一句話來概括和說明<ref name="京"/>{{rp|14-15}}。
 
== 作者 ==
第222行 ⟶ 第256行:
曹操自封[[宰相|丞相]],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荆州。刘备于新野两度杀退曹军,但彼眾我寡,只得放棄城池,被迫南退荆州。[[刘表]]已故,荆州由幼子[[劉琮 (劉表之子)|刘琮]]接管,长子[[劉琦|刘琦]]留守[[江夏区|江夏]]。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城外,求刘琮让他进城,被刘琮拒绝。刘琮后来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劉琮也被殺。刘备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刘琦,途中遭曹军追杀,百姓死伤无数,虽然途中曾有很多谋士劝他放弃军民(百姓),但仁义的刘备说什么就是不肯放弃他们。
 
为抵挡曹操凶猛的来势,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東说服孙权结盟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庞统]]巧使连环计、孔明巧借东风、[[周瑜]]赤壁纵火,[[黄盖]]使苦肉计。周瑜不容诸葛亮在吳國,多次想加害诸葛亮,但都没成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草船借箭。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专心策划对付曹操。最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于[[赤壁之戰|赤壁之战]]中用火攻大败曹操,大獲全胜,曹操败走华容。
 
=== 荆州争夺 ===
第228行 ⟶ 第262行:
 
=== 马超归汉 ===
在西北方,猛將[[馬超]]为被曹操杀害的父亲[[馬騰|马腾]]报仇,联合[[韩遂]]、羌族兴兵讨伐曹操。马超于[[潼关]][[渭水]]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割鬚弃袍、仓惶逃脱。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成功地使马超、韩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后大动干戈。马超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汉中市|汉中]][[张鲁]],韩遂归降曹操。过后,刘备欲要攻打西川,刘璋向张鲁求救,张鲁派马超去葭萌关攻打刘备,刘备人马派出张飞抵御马超。结果马超和张飞挑灯夜战大打三百多回合。刘备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惜才的刘备心里很想马超纳入自己的军队,所以诸葛亮又使了离间计让马超最终投降刘备,成为[[五虎将|五虎上将]]之一。
 
=== 刘备稱帝 ===
第321行 ⟶ 第355行:
* '''胡赤兒之死''':此人为西域胡人,名字应为“攴胡赤儿”,正史無寫赤兒是如何死,梟牛輔之首後再沒記載。
* '''破[[劉繇]]''':首功為孫堅之妹、[[徐琨 (東漢)|徐琨]]之母。
* '''周瑜活捉[[太史慈]]之計''':正史沒有記載,屬虛構。
* '''周瑜夾攻王朗''':正史與周瑜無關。
* '''周瑜進言以奇兵大破王朗''':正史為[[孫靜]]提出計策,周瑜沒參與。
* '''[[祖郎]]''':演義中只記載被孫策率眾擊破,並無正史所記砍斷馬鞍差點做掉孫策,後被孫策收服之事。
* '''詐死破呂''':虛構。
第330行 ⟶ 第366行:
* '''陶謙''':形象與史實不符。於《演義》中是個和藹可親的老好人,實際上[[陶謙]]剛直不阿,直言犯上。
* '''臧霸''':與呂布是同盟關係而非下屬,且曹操跟呂布爭奪兗州時他人不在兗州。
* '''屠徐州''':演義裡曹操只屠了一次徐州,實際上曹操屠徐州不只一次
* '''驅虎吞狼之計''':當時[[荀彧]]留守鄄城,曹操與呂布交戰時,說退攻過來[[鄄城]]的[[郭貢]],與[[程昱]],[[夏侯惇]]力保三城,後來曹操打算奪取徐州,消滅呂布時,只阻止曹操進攻徐州企圖。
* '''[[紀靈]]''':紀靈正史僅有應呂布之邀和劉備罷兵言和(即'''轅門射戟'''事)之事,並無演義所述跟劉備屬下大將關羽單挑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向袁術獻疏不密親之計及後來與張飛單挑十餘合被張飛刺殺的事。
第348行 ⟶ 第384行:
*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而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并非被-{[[于吉]]}-吓死。<ref>有些版本記載是孫策被許貢家客刺傷後驚怒而死,而不是上述的情節</ref>
[[File:Guan yu -Summer Palace, Beijing.JPG|thumb|200px|於[[頤和園]]的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壁畫]]
*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被斬的六將[[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 (三國演義)|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 '''[[淳于琼]]酒醉误事''':曹操军成功偷袭淳于琼把守的[[乌巢之战|乌巢]]粮仓为真事,但没有淳于琼喝醉酒不管事而被曹军偷袭的记载。
* '''[[袁譚]]之死''':非曹洪斬殺,正史為[[曹純]]精銳虎豹騎梟首,而[[虎豹騎]]在演義中一字未提。
第377行 ⟶ 第413行:
* '''[[劉琮 (刘表之子)|劉琮]]遇害''':獻出[[荆州 (古代)|荆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市|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 '''諸葛亮舌戰群儒''':只記載了諸葛亮面見孫權,但是東吳主戰派及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出使一為節使,二為遊說。
*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於[[赤壁市|赤壁]]戰後游說周瑜不成,而且正史上的蔣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也非演義所寫的那般無用。
* '''周瑜群英會舞劍作歌''':虛構。
*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佔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可見唐朝已有此傳。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沒有這兩句,純係後人偽作。
*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曹操]]與[[孫權]]於[[濡须之战 (213年)|濡須之戰]],孫權使用了此計。
*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 '''周瑜反間計殺[[蔡瑁]][[张允 (东汉)|張允]]之死''':曹操並無因反間計殺害兩人,虛構。蔡瑁降曹後歷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而张允则在降曹後,史书便无记载。
* '''周瑜看破蔡中、蔡和詐降''':虛構,且蔡中、蔡和不見於史載。
* '''[[毛玠]]接掌水軍''':為虛構故事。
* '''[[劉馥]]之死''':純屬虛構,事實上劉馥是病死,不是為曹操所殺,逝世前也立了大功,曾於合肥築城牆,死後不久,孫權攻過來,形成合肥之戰(第一次),由於當時戰役靠此防牆,使到孫權無功而返,當時的合肥人民對馥更追念。但其子不是[[劉煕 (三國)|劉煕]],應為[[劉靖 (曹魏)|劉靖]],劉馥跟劉煕的關係應為祖孫關係。
第395行 ⟶ 第432行:
 
===三國鼎立之前===
* '''[[借荆州|借荊州]]''':歷史上因荊南四郡早已投降劉備,后由[[鲁肃|魯肅]]斡旋使[[孙权|孫權]]借出南郡並承認劉備占領荊南四郡。故而實際上的領土交易只有南郡。
* '''借荊州''':實為借南郡。
*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 '''荊南之役''':劉備征荊南,四郡太守望風而降。但《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有[[金旋]]“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的记载。
* '''趙雲拒娶樊氏''':趙雲以趙範被迫暫時投降,居心叵測,怕受到趙範牽連。
* '''黃忠戰關羽''':[[黃忠]]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然而韓玄也沒被魏延殺死。
*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之一,孫夫人后来确实回归东吴,但《三国志》没有投江自盡的紀載。
* '''老黃忠''':正史並無記載黃忠年齡。《三国志·蜀书十一》[[费诗]]的传记雖有“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记载,但在當時「老兵」為[[詈語]],與「老革」、「兵子」等類同,未必指涉年齡。
* '''[[周瑜]]建議軟禁劉備''':《演義》裡,周瑜用「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之將,更兼諸葛用謀,必非久屈人下者」勸諫孫權。然而史實中周瑜僅言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危險性,沒提諸葛亮和趙雲。當時諸葛亮還少被提及,日後名聲才漸漸追上關張,至曹操得隴望蜀時,劉曄已將「諸葛亮明於治國」與「關羽、張飛勇冠三軍」並舉。
*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沒獻[[美人計]],孫權政治性聯姻嫁妹
* '''诸葛亮和赵云击败[[邢道榮|邢道荣]]''':邢道荣是纯属虚构的人物,也就没可能与诸葛大军交战了。
* '''周瑜心胸狹窄''':實際上周瑜器量廣大、以謙服人,對同仁更是恢廓。他只因看出劉備的潛在威脅,曾於赤壁之戰後向孫權獻計加以抑制,惜未被採納。
* '''三氣周瑜''':周瑜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史籍上未有記載周瑜與諸葛亮有過任何衝突。
* '''周瑜之死''':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
* '''弔周瑜''':弔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区|零陵]]一帶。
* '''馬超興兵''':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兵敗后致[[馬騰]]遇害。馬騰與[[韓遂]]反目後,留下长子马超统领军队,自己則带家眷投效曹操,居鄴城,任漢朝[[衛尉]]。马超、韩遂兴兵反叛后,马腾与其二子马休、马铁为曹操所杀。
* '''楊柏''':真正名字是[[楊白]],不是演義所述的“楊柏”,更沒有演義虛構的兄長[[楊松 (三國演義)|楊松]]。
* '''韓遂''':韓遂反曹後並沒有投降曹操,而手臂也沒被馬超砍去(最后在羌胡的地盘为其部将蔣石等所杀,嘉靖本註釋韓遂在投降曹操後被馬夫殺死<ref>《三國志通俗演義·馬孟起步戰五將·註》「后建安二十年五月,韩遂被后槽所杀,非是年身死。」</ref>),死時享年約七十餘歲<ref>《三國志·魏武帝紀》裴注引《典略》</ref>,非演義反曹時自稱「四十歲」。
第424行 ⟶ 第460行:
 
===三國成立之時===
* '''太史慈之死''':實於赤壁之戰前兩年(公元206年)病歿,而非於公元215年在[[合肥之戰]]中戰死
*'''[[太史享|太史亨]]''':真正名字為太史享,不是演義所說的“太史亨”。
* '''[[陳武 (東漢)|陳武]]''':正史未记载龐德斩陈武,陈武战死于濡须但未知被何人所殺,無戰袍被卡在樹枝一事。
第512行 ⟶ 第548行:
*'''[[姜維]]之死''':姜維并非自杀身亡,而是在[[鍾會之亂]]中與[[鍾會]]戰死。而姜維死时是六十二歲,非演義中的五十九歲。
*'''[[黃皓 (宦官)|黃皓]]之死''':蜀國滅亡後,鄧艾聽說黃皓是個奸險的小人,打算殺了他,黃皓賄賂鄧艾親信而逃過一死<ref>《三國志·董允傳》:及鄧艾至蜀,聞皓奸險,收閉,將殺之,而皓厚賂艾左右,得免。</ref>,此後沒有他的蹤影。演義中為司馬昭下令凌遲處死。
* '''[[孫皓]]的宠臣[[岑昏]]''':正史记载其官至[[九卿]]衛尉之位,没有说其为宦官。
* '''[[萬彧]]、[[留平]]、[[樓玄]]之死''':演義上僅寫三人忠諫而被[[孫皓]]殺害,史上孫皓先後試著以毒酒鴆殺萬彧、留平不成,事後萬彧在苦悶下自殺,留平一個月後憂死。而樓玄也在孫皓詔令下自殺。
* '''鐵索長江''':非岑昏提議,正史上[[吾彥]]見到西晉[[王濬]]造船,要求孫皓多派兵駐守不得,才親自計劃鐵索長江抵禦西晉水軍。<ref>《晉書·吾彥傳》:時王濬將伐吳,造船於蜀,彥覺之,請增兵為備,皓不從,彥乃輒為鐵鎖,橫斷江路。及師臨境,緣江諸城皆望風降附,或見攻而拔,唯彥堅守,大眾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禮之。</ref>
第573行 ⟶ 第609行:
[[江戶時代]],[[日本]]於1689年至1692年(元祿二年至五年)出版《三國演義》日文翻譯本《通俗三國志》,譯者為湖南文山(京都天龍寺義轍與月堂之筆名),是第一本全文翻譯成日文之外國小說,也是繼滿文翻譯本於1650年出版後,世上第二本《三國演義》譯本<ref name="金">{{cite book |title=《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authors=[[金文京]]著、林美琪譯 |year=2018 |publisher=臺灣商務印書館 |location=新北市 }}</ref>{{rp|20}}。[[明治時代]]以後,幸田露伴(1927年)、[[吉川英治]]等文學家各自對此書校訂、翻譯及改寫<ref name="金"/>{{rp|20}}。
 
《三國演義》描寫是3世紀故事,描寫方式卻是14世紀風格;正因如此,小說中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物及其英勇事蹟,很易給讀者像看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物般親切<ref name="金"/>{{rp|22-23}}。
 
中國的《三國演義》在[[战国 (日本)|日本戰國時代]]常被當作是軍事政策的指南,例如:在[[三方原之戰]],[[德川家康]]效法諸葛亮的[[空城計]],使[[武田信玄]]中計。
 
而人物的描寫也讓人著迷,例如同為戰國時代的[[陸奧國]][[大名 (稱謂称谓)|大名]][[津輕為信]]相當崇拜[[關羽]],也學演義中[[關羽]]留長鬍鬚,被喻為'''津輕美髯公'''。
 
=== 對現代的影響 ===
第664行 ⟶ 第700行:
{{中國文學名著}}
{{Portal bar|中国|三国|文学|書籍}}
{{规范控制}}
 
[[Category: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