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127行: 第127行:


===== 第三階段(西歐戰場) =====
===== 第三階段(西歐戰場) =====
[[File:Battle of Paris 1814.png|thumb|200px|right|俄普奧聯軍進攻巴黎]]
[[File:Battle of Paris 1814.png|thumb|200px|left|俄普奧聯軍進攻巴黎]]
在西歐戰役開始前,[[瑞士]]被俄奧聯軍攻佔。[[明西奧之役]]中亞歷山大破解拿破崙的[[線列方陣]],這是他第三次撃敗拿破崙,也是聯軍第三次撃敗拿破崙,接下來法國和聯軍互有攻守。此時亞歷山大收到[[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庫圖佐夫]]寄來的遺書,內容主要是對亞歷山大作出規勸,以及祝賀亞歷山大成就俄國歷代沙皇也無法實現的霸業,最後則是因為無法親眼見證而道歉。因為戰爭阻礙交通的關係,亞歷山大收到這封信時庫圖佐夫已經死去數月。亞歷山大性情大變,在法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搶掠。宣佈絕不留情命令,對法國使用[[焦土政策]]。在[[查潘諾易斯戰役]]和[[蒙馬特支援戰]]中令拿破崙兩連敗,加上[[萊比錫戰役]]、[[柏林戰役(1814年)]]和[[明西奧之役]]共令拿破崙五連敗,聯軍中只有普魯士[[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元帥在[[拉昂戰役]]曾經撃敗拿破崙。[[1814年]][[3月29日]]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攻至巴黎城下,亞歷山大之妹[[符騰堡]]皇后凱瑟琳·帕夫洛夫娜前來請求亞歷山大不要屠城。在[[列文·奧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本尼格森伯爵]]和[[漢斯·卡爾·馮·弗裡德里希·安東·迪比奇|迪比奇]]參謀長的說情下,經過三人一夜的勸說,亞歷山大終於同意「放棄抵抗者不死」的原則。
在西歐戰役開始前,[[瑞士]]被俄奧聯軍攻佔。[[明西奧之役]]中亞歷山大破解拿破崙的[[線列方陣]],這是他第三次撃敗拿破崙,也是聯軍第三次撃敗拿破崙,接下來法國和聯軍互有攻守。此時亞歷山大收到[[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庫圖佐夫]]寄來的遺書,內容主要是對亞歷山大作出規勸,以及祝賀亞歷山大成就俄國歷代沙皇也無法實現的霸業,最後則是因為無法親眼見證而道歉。因為戰爭阻礙交通的關係,亞歷山大收到這封信時庫圖佐夫已經死去數月。亞歷山大性情大變,在法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搶掠。宣佈絕不留情命令,對法國使用[[焦土政策]]。在[[查潘諾易斯戰役]]和[[蒙馬特支援戰]]中令拿破崙兩連敗,加上[[萊比錫戰役]]、[[柏林戰役(1814年)]]和[[明西奧之役]]共令拿破崙五連敗,聯軍中只有普魯士[[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元帥在[[拉昂戰役]]曾經撃敗拿破崙。[[1814年]][[3月29日]]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攻至巴黎城下,亞歷山大之妹[[符騰堡]]皇后凱瑟琳·帕夫洛夫娜前來請求亞歷山大不要屠城。在[[列文·奧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本尼格森伯爵]]和[[漢斯·卡爾·馮·弗裡德里希·安東·迪比奇|迪比奇]]參謀長的說情下,經過三人一夜的勸說,亞歷山大終於同意「放棄抵抗者不死」的原則。
[[File:Catherine Pavlovna by Fleischmann.jpg|thumb|200px|left|凱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File:Catherine Pavlovna by Fleischmann.jpg|thumb|200px|right|凱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2012年11月14日 (三) 12:52的版本

(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
Александр I
亚历山大一世(1812年)
亚历山大一世
全俄罗斯大皇帝和独裁者
统治1801年3月23日至1825年12月1日
(24岁253天)
加冕1801年3月24日(23岁)[1]
前任保罗一世 (俄国)(父亲)
继任名义上: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弟)[2]
实际上:尼古拉一世(弟)
配偶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
子嗣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女大公
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女大公
王朝罗曼诺夫王朝
父亲保罗一世 (俄国)
母亲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签名(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 Александр I 的签名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历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罗斯帝国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 (俄国)之子。由于亚历山大一世于拿破仑战争中撃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各国王室,因此被欧洲各国和俄国人民尊为神圣王。他在位期间改革俄国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期前半主要在战争时期渡过,后半则沉迷于与宫廷仕女游玩,以及神秘主义的研究上,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其承继者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国爆发了一连串人民起义。因此其评价往往是两极化的,而且直到现在,他的行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称为“斯芬克斯”。

不过,在他的统治下,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在撃败法兰西第一帝国后,俄国领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脉、东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国巴黎,是俄罗斯历史上(包括苏联)领土最大的时期[3]。他率领军队横跨大半个欧洲,一直攻至法国巴黎,使俄国一跃成为当时欧洲第一的陆权国家。在维也纳会议上,他听从本尼格森伯爵的进言,将欧洲各国的土地归还各国王室,以免去占领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面对各国王室道义上的责难,此举为他羸得了欧洲舆论的普遍支持,从而使俄国瓜分波兰和吞并芬兰时并未受到反对。同时他更将黑海舰队推进至位处博斯普鲁斯海峡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恐吓奥斯曼帝国,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战争战败的奥斯曼帝国不敢在俄军进占欧洲时乘虚而入。于是,俄国在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下,成为当时欧洲的一大军事强权。

然而相对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亚历山大一世的自理能力缺乏,甚至严重到了穿礼服和整理文件也需要侍从帮忙的程度,而且他喜欢把瓶子倒过来放的习惯,也难以令人理解。

年少时期

亚历山大之父保罗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于1777年12月23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出生。他的父亲是保罗一世 (俄国),祖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他因为父亲与祖母不和的关系,从小就被祖母命令与父亲分离,并且得面对因此接踵而至的宫廷斗争,因此使他养成了异于常人的性格。在弟弟君士坦丁出生后,两人被送至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处接受教育,由祖母亲自规划他们的生活。因此,造成了亚历山大一世与他的父亲关系疏离。在十七岁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与弟弟君士坦丁被派往西伯利亚战场学习军事,次年返回圣彼得堡。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他十九岁时驾崩,其父保罗一世 (俄国)登基,亚历山大一世被封为皇储,然而父子关系仍然疏离。根据亚历山大一世之友波兰亲王阿丹·萨托立斯基[4]所著之回忆录:“陛下与父亲每个月见面的次数不超过十次,而且两人即使在宴会这样的喜庆场合会面,也绝不交谈。”

然而,其父自己独断独行制订政策,在欧洲战场上连续战败,都引起了贵族们的严重不满。当时由潘宁公爵和圣彼德堡总督彼得·帕愣开始策划暗杀保罗一世,问题是两人没有军权,而且谋杀沙皇是极严重的罪,一旦被发现必被灭门。于是,两人开始接触身为皇储的亚历山大,希望他能够支持该次行动。亚历山大在两人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了叛乱。1801年3月23日,保罗一世被彼得·帕愣暗杀于圣马可堡垒(现今米哈伊洛夫宫)寝室。1801年3月24日凌晨,亚历山大率兵进入冬宫,正式宣布保罗一世猝死的消息,同时即位成为俄罗斯帝国新一代沙皇。并以他仰慕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作为帝号,是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征伐生涯

平定叛乱

在亚历山大即位后,不满之声随即传遍了整个俄国,指责他篡位的亲王和大公们纷纷举兵。对此,亚历山大手中只有仅仅三万士兵,他面对是多达二十至三十万的贵族联合军。为此他乘保罗一世 (俄国)的葬礼时安抚部分贵族,并且逐渐分化瓦解他们的势力。同时公布新的贵族法,宣布贵族们重新拥有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各项特权,同时推翻其父在位期间受贬职的军官的法令,让他们恢复原职,以此获得了大批贵族的支持。可是格鲁吉亚亲王贝尔·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却坚持举兵,他聚集号称三十万的军队于别尔哥罗德,其堂兄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寄信劝阻他不要轻举妄动。可是对方还是于1801年6月12日起兵,自任盟主。6月14日凌晨,沙皇的军队到达,一举突袭亲王的亲兵营,活捉了亲王。号称三十万的大军因溃不成军而投降,亚历山大仅用了三天就平定了叛乱。当叛乱平定时,沙皇表示不大规模追究参与者责任,但格鲁吉亚国必定要被清除,于是命令参与叛乱的军队反过去攻陷格鲁吉亚。1801年12月12日,俄罗斯众亲王、大公、元帅齐集圣彼德堡冬宫,正式承认亚历山大一世为全俄罗斯大皇帝和独裁者。至此,俄罗斯帝国完成统一。

第三次反法同盟

奥斯特里茨战役

1805年6月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维尔伯爵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使节,前来请求俄国参与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此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大力反对,认为出兵会白白耗费国力。而且新成立的法国实力未明,贸然出兵只会导致大的损失,应该断然拒绝。对此亚历山大一意孤行,认为必须参加,并且曾经公开训斥库图佐夫。1805年8月9日,神圣罗马帝国、英国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抗拿破仑军队在欧洲的扩张。1805年11月亚历山大回应应弗朗茨二世的求援,亲自带兵进入欧洲,结果却在1805年12月2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会战”)中遭受惨败,损失接近四分之一的远征军。亚历山大本来打算冲进战场亲自与拿破仑一决高下,但被其弟康斯坦丁大公强行拉回阵地后方。亚历山大最终在臣下的拼命保护下突围离开战场,而康斯坦丁大公更亲率冬宫近卫军殿后,身受重伤。此役总共导致二十位俄军将领死亡,亚历山大听闻消息后伤心得在军营中哀嚎,向士兵立誓生死与共,激励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并且在回国后亲自登门向库图佐夫认错。

第四次反法同盟

北欧战场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被臣子擒获

签订提尔西特条约后,亚历山大依约定向瑞典发动芬兰战争,以表示支持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此战争中俄军运用大量非正规战术,例如夜袭、放火烧林、污染水源等战略,只一个月就攻下了大部分芬兰。昏庸无能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更连连逃跑,甚至在赫尔辛基战役中拥有对方十倍军力时仍然逃跑。俄军司令之一的杰米多夫将军(ru:Демидо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嘲笑瑞典军:“我们在和智力低下的小孩打仗,而且这些小孩的领导人是只智力低下的胆小兔子。”亚历山大在战争早期就撤兵支援中东战线,只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攻击。最终俄军于1809年9月在劣势兵力下战胜瑞典和英国的联合军,双方签署《弗里德里克斯哈姆条约》。瑞典割让芬兰,阿道夫被臣子废黜,卡尔十三世即位。而阿道夫在他去世前要求其外孙卡尔·欧根王必定有一天要攻打俄国收服失地,但他的外孙向他表达不愿意以七万军队挑战俄罗斯的百万军队,拒绝向外祖父发出承诺。阿道夫最后病逝于瑞士圣加仑,享年五十九。

亚洲战场

出兵奥斯曼

远征中亚

第六次反法同盟(第一次、第二次俄法战争)

第六次反法同盟,俄国国内又以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为分界线,分别称为第一次俄法战争、第二次俄法战争。又称为神圣王东征。始于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侵俄,终于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退位。是一场欧洲两大国以及各自附庸国之间的战争,两个国家都拥有超过一百万的总兵力以及广阔的领土,此战最终死伤人数高达一百多万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死伤最惨重的战争。战争双方互相进行屠杀行为是死伤惨重的重要原因。战事最终以拿破仑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结束。

法军入侵俄国

防守阶段
反攻阶段

俄军东征

俄法战争战争结束后,俄国国内为是否应该追撃拿破仑而进行讨论。保守派以库图佐夫为首,认为应该要休养生息,不再进行战争。对此以亚历山大为首的主战派仍然一意孤行决定追撃,库图佐夫这次一改以往保守的作风,决定支持亚历山大。但是他在出征前提出一起出征的要求,理由是“老臣已经身患重疾,命不久矣,就请让老臣在最后尽忠吧!”

1812年12月20日,亚历山大一世率军开始东征。[5]
以下为远征军军团架构:

方面军 总指挥 兵力
1 近卫军团 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85,000人的近卫军团,其余15,000人留在圣彼得堡留守。
2 中央军团/中央方面军 俄罗斯皇家陆军总司令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包括莫斯科大军团、乌拉尔大军团、格鲁吉亚军团、库尔斯克军团、别尔哥罗德军团等共计150,000人
3 伏尔加方面军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大元帅 包括哥萨克大军团、布里亚特军团、贝加尔军团、诺夫哥罗德军团、萨拉托夫军团等共计120,000人
4 乌克兰方面军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亲王 乌克兰大军团、高加索大军团共计45,000人

总共400,000的士兵分为四个方面挺进,预定于波兰华沙再度集合。

以下是亚历山大的出征演讲:

亚历山大一世的东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东欧战场)

1813年1月8日,亚历山大一世仅仅用了十多天就把华沙公国完全撃败。这场突袭战属于压倒性的胜利,亚历山大成就了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俄国大帝未竟的事业,成功征服了整个波兰,并将它纳入俄国领土。可是此时库图佐夫的病情急剧恶化,身体肥胖的库图佐夫还曾经在马上摔下来,所以俄军特地在一张床加上车轮,制成一张床车,让库图佐夫睡在床车上上战场。库图佐夫因此将指挥权交出,由康斯坦丁大公指挥整个方面军。征服波兰后,亚历山大禁止士兵劫掠,但是可以对境内的法国贵族和富豪家庭进行一切的掠夺和攻击行为,士兵们不但不会被责罚,还会得到赞赏。但波兰的反对力量并未被俄军完全清除,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元帅率领两万军队逃出了波兰,向拿破仑求救。

第二阶段(中欧战场)
莱比锡战役图右上方的军队是俄军,右方的是普鲁士军,中央的是奥地利军,左方在前进的是法军

第二阶段又被称为德意志解放战争,开始时间众说纷纭[7]。亚历山大一世攻陷柯尼斯堡后,拥戴腓特烈·威廉三世。委任普鲁士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和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上将策划反攻行动。并让普鲁士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拿破仑此时已经率领军队离开法国,准备攻向普鲁士。俄军不断引诱法军深入,亚历山大本人也曾于德累斯顿战役战败。腓特烈·威廉三世看到俄军接连败退,十分惊恐,更私通拿破仑,不过被亚历山大得知后,亚历山大向他解释这不过是战略,因为将法军引到广大平原上才方便歼灭。最终拿破仑真的因为孤军深入,在各个军团被俄奥英三军牵制的情况下,于1813年10月16日莱比锡战役(又称为民族大会战或莱比锡民族大会战)强行与俄奥普三国联军作战,亚历山大作为三国联军总帅出战,指挥奥地利菲利普元帅所率领的奥军和布吕歇尔元帅所率领的普军对拿破仑进行包围,而拿破仑冲进包围圈而不自觉,战事因俄军主力部队的投入而使法军死伤惨重,成功将拿破仑大部分的军队包围歼灭。最终拿破仑竟也是因为俄军的失误才能撃破防线而逃去。[8]亚历山大以两个方面军共200,000的兵力加上230,000的联军撃败拿破仑,一雪奥斯特里兹战役之耻。至此,拿破仑的优势兵力被彻底消灭,莱比锡一役失败后更代表了拿破仑和他的各个军团之间的联系会被分断、逐一被联军撃破。德意志南部有俄国两个方面军和奥军七成的兵力在对其附庸国进行扫荡战,德意志北部的重镇但泽汉诺威落入俄军手中,北部战线全线失守,大局已定。


纵使拿破仑在柏林战役(1814年)早期撃败布吕歇尔元帅的追撃,但亚历山大在柏林战役(ru:Сражение при Бриенне)又再使用了围而不攻的战术,拿破仑顾虑到未来的发展,决定率军突围。亚历山大派出一万哥萨克骑兵,告诉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拿下拿破仑的人头[9]。连番追撃下迫得拿破仑要进行肉搏战,随后亚历山大再派出一万哥萨克骑兵包抄拿破仑。拿破仑不愿再战,赶忙逃去。是次战役迫使拿破仑撤入西欧,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侄卡维奥·奈波穆克亲王更率领军队于途中对拿破仑落井下石,反被拿破仑讨伐。

拿破仑用手枪射击哥萨克骑兵

1814年1月17日,亚历山大进入柏林后,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奉他为盟主,更在其间调集高达三十万的大军进入德意志地区,令在德意志地区的俄军数目上升至六十二万人,震慑欧洲诸国[10]。为了避免在第七次俄土战争战败的奥斯曼帝国在俄军进占欧洲时乘虚而入,他更将黑海舰队推进至伊斯坦布尔恐吓奥斯曼帝国,更命令尼古拉大公尼基季奇将军率领西伯利亚诸军南下[11]。以警告奥斯曼俄国有能力对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斯曼两大帝国同时开战。马哈茂德二世苏丹主动求和,承诺不会进攻俄国,条件是俄军撤军,最后两国达成协议,回到双方边界线上。俄国至此成为欧洲实力最雄厚的陆权国家,连法国首相塔列隆也向俄国暗中求和。但亚历山大不屑一顾,引用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国家”,改成“朕即欧洲”暗示了他进攻法国的决心。

第三阶段(西欧战场)
俄普奥联军进攻巴黎

在西欧战役开始前,瑞士被俄奥联军攻占。明西奥之役中亚历山大破解拿破仑的线列方阵,这是他第三次撃败拿破仑,也是联军第三次撃败拿破仑,接下来法国和联军互有攻守。此时亚历山大收到库图佐夫寄来的遗书,内容主要是对亚历山大作出规劝,以及祝贺亚历山大成就俄国历代沙皇也无法实现的霸业,最后则是因为无法亲眼见证而道歉。因为战争阻碍交通的关系,亚历山大收到这封信时库图佐夫已经死去数月。亚历山大性情大变,在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抢掠。宣布绝不留情命令,对法国使用焦土政策。在查潘诺易斯战役蒙马特支援战中令拿破仑两连败,加上莱比锡战役柏林战役(1814年)明西奥之役共令拿破仑五连败,联军中只有普鲁士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在拉昂战役曾经撃败拿破仑。1814年3月29日亚历山大率领军队攻至巴黎城下,亚历山大之妹符腾堡皇后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前来请求亚历山大不要屠城。在本尼格森伯爵迪比奇参谋长的说情下,经过三人一夜的劝说,亚历山大终于同意“放弃抵抗者不死”的原则。

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在攻陷巴黎后,亚历山大从此之后不再进行任何欧洲战争,俄国在1815年只是名义上参加第七次反法同盟,因为当俄国打算出兵时,拿破仑已经兵败滑铁卢希腊独立战争时也因为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劝说下,不出兵支援希腊。在战争结束后,俄国领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脉、东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国巴黎的广大领土。开拓了俄罗斯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时期。在亚历山大率领大军返回俄国后,沿途人民高呼万岁(ypa)。波兰亲王阿丹·萨托立斯基在回忆录中记载:“沿途的人民大声高呼万岁,其带来的震撼并非言语所能形容,由涅曼河圣彼德堡,都是对沙皇陛下的赞颂!能够侍奉陛下令我感到无比的自豪!陛下万岁!”当亚历山大回到俄国后,正式宣布战争结束,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代表欧洲各国(不包括英国[12])请亚历山大上大帝尊号,亚历山大以“亚历山大大帝永远只有一个”为由拒绝,因此最后订明神圣王尊号,完整意思是极其伟大的君主、上帝神权的最高捍卫者

改革

社会改革

亚历山大废除了所有俄国传统的酷刑,改以欧洲盛行的绞刑断头台斩首枪毙来执行较为人道死刑,减低了死刑犯的所受的痛苦。但对他人施加酷刑使人死亡者,根据法律应对他使用同样的酷刑使其死亡。同时他禁止贵族杀害农奴和对农奴犯下性罪行。杀害农奴者需处死,农奴犯罪需交由法律审判,不可私自杀害。前者的确有效地保障了农奴的生命安全,但后者却因为牵涉面太大,而且难以定罪,因此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军事改革

经济改革

文化改革

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喀山大学

缔造联盟

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领导人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改善了俄国的经济,使俄国迅速从拿破仑东征的影响下恢复过来。

承继问题

由于亚历山大突然驾崩,加上他本人没有子嗣,因此承继权便落入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维奇大公、四弟迈克尔·帕夫洛维奇大公之手,按道理应该由长兄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自动承继沙皇之位。可是康斯坦丁大公早年已经向亚历山大表达自己放弃承继权的意愿,并且写了一封正式信件交予亚历山大。产生了由康斯坦丁和尼古拉之间的承继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两人的军权远远不成比例。
康斯坦丁直接管辖的整编军队包括:
华沙大军团
乌拉尔大军团
乌克兰大军团
哥萨克大军团
布里亚特军团
诺夫哥罗德军团
萨拉托夫军团
格鲁吉亚军团

共350,000万人
加上因为亚历山大暴毙而继承的近卫军团克里米亚大军团共有接近480,000人的大军。


尼古拉只是握有:
圣彼德堡大军团
莫斯科大军团
高加索大军团
北欧一部分的兵力。

尼古拉的总兵力大约只有160,000人,是康斯坦丁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尼古拉不敢立即继位。总参谋长汉斯·卡尔·冯·弗里德里希·安东·迪比奇也劝尼古拉不要轻举妄动。于是变成两人互相推举对方为新一代沙皇的状况。而承继可能最低的四弟迈克尔则在撃败拿破仑后退隐成一名文学家诗人,旅游欧洲大花金钱,生活放荡。因此在之前便被康斯坦丁命人把他抓回华沙,委以职务。迈克尔这次便被康斯坦丁任命为特使,告知尼古拉他无意即位。

在迈克尔从华沙出发后,西伯利亚诸军共六个大军团和二十七个小军团的长官也表示愿意拥戴康斯坦丁即位,原因是尼古拉太年轻,只有二十九岁,经验不及四十六岁的康斯坦丁。以及康斯坦丁有率军征战中亚北欧和撃败拿破仑等大战功,而尼古拉多数只是留守圣彼德堡和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斗中获胜,康斯坦丁比尼古拉更有能力带领欧洲最强大的俄国陆军。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同时也表示愿意拥戴康斯坦丁即位。因为费奥多罗芙娜太后和亚历山大的遗孀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出面为尼古拉说情,军队反对的情况才没有继续恶化下去。

迈克尔于12月20日到达了圣彼德堡,并交出康斯坦丁的金质元帅权杖、波兰与东欧总督勋章、佩剑和誓言书以保证康斯坦丁不会承继沙皇之位。并且促请尼古拉先即位,告知他康斯坦丁平定动乱后也会赶到圣彼德堡。于是尼古拉以沙皇名义即位,不过就在这期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3,000官兵屯驻在元老院广场,开始了武装起义。翌日,尼古拉一世和迪比奇元帅调动约一万的士兵镇压起义军,并逮捕了首领先彼斯捷尔等人。五天后,副首领穆拉维约夫再次发动起义,但最终亦失败被杀。

1825年12月26日,康斯坦丁保护着亚历山大一世的棺木到达圣彼德堡,并与弟弟迈克尔一起正式将尼古拉扶上帝位,康斯坦丁公读了自己向亚历山大表达放弃承继权的公开信。更为了避免军权过大,将手下几十万的军队交给尼古拉掌握,尼古拉向他归还金质元帅权杖、波兰与东欧总督勋章、佩剑,并且向他保证他将会得到除了外交权立法权外所有管治波兰的权力。更赐称号“皇室之盾”。尼古拉于当日正式即位,是为尼古拉一世。十七日后,亚历山大正式下葬于彼得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写:

因为在他死后,沙俄开始衰落,领土开始不断丧失,因此其全称是历代沙皇最长的。但其墓志铭却很短,只有一句:“我征服了死亡”

影响

亚历山大去世后,为俄国留下庞大的遗产,包括庞大的军队、庞大的财产、庞大的领土。在他统治俄国期间,权力从贵族回到沙皇手中,实现了中央集权。但在将皇权极大化的同时,他又允许自由主义在俄国发展。他又亲自率领军队征服欧洲宣扬军威,而且还展开报复性的屠杀。以极端强硬的手法强迫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认同他作为东欧和中欧之主,对亚洲则连连威迫奥斯曼帝国割地求和,和英帝国在中亚展开了长期的大博弈,撃败拿破仑一世更将俄国的国威推进至顶峰。种种行动使他在位期间的俄国变为一个绝对主义国家

不过这样子的铁腕政策在他驾崩后引发重大问题,首先是过于庞大的军队,超过一百万的大军并非常人所能指挥。亚历山大将军权集于沙皇一人身上,但后世的沙皇并没有他的军事才能,就连其弟尼古拉一世 (俄国)也只有能力指挥全国军队的一部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只是粗通军事,这种近乎军国主义的倾向最终令俄国陷入了一种严重的极权主义时代。为了供养如此庞大的军人阶层,就必须加重对平民的征收,可是加重对平民的征收会导致人民起义,人民起义又得用军队镇压,用军队镇压又得供养如此庞大的军人阶层,造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个人形象

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是获得当时欧洲普遍承认的,而且他极受士兵的爱戴,根据波兰亲王阿丹·萨托立斯基所著之回忆录所著:“他带领军队作战时充满霸气,只要他一声令下,即使是拿破仑的大军,我们也会义不容辞地冲过去,因为我们深信着沙皇!我们深信他会带领我们获得胜利!”亚历山大生在和拿破仑同一个时代,而且双方都是罕见的战争天才,导致当时的欧洲社会热烈讨论著他们之间谁优谁劣。亚历山大曾经惨败于拿破仑(奥斯特里兹战役),亚历山大也曾经令拿破仑惨败(第六次反法同盟),导致比较他们之间谁优谁劣是一个永远的辩题。不过根据结果论,最终拿破仑还是亡国,波旁王朝成功复辟,胜利者是亚历山大。俄罗斯民众因此一直对亚历山大一世引以为傲,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也曾形容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强者。

亚历山大还有打压强权、保护弱小的英雄主义倾向,他在位期间则屡次恐吓欧洲列强,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还经常挑衅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在国内则将俄国二十个叛乱的贵族家族一个不留地完全肃清;但对一般平民、农奴等则十分关心,也十分关注伤兵和老兵们的权益,因此他在人民的心目中是十分受欢迎的,尤其在战胜拿破仑后,人民对他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点。

虽然种种亲民政策令贵族的权益受损,但在亚历山大的多番肃清下,贵族们也下放权利予一般平民。而且亚历山大将军队和贵族土地国有化后,也以一个庄园作为单位补偿顺从的贵族以及奖赏作战有功之人。亚历山大平衡各方利益使亚历山大时代社会十分稳定,没有人民起义的事件,因此他的个人形象可以概括为对外强硬,对内宽容,对敌残忍,对民仁慈

亚历山大一世平日就算连吃什么食物也要问皇后的意见,而且常常出外时该去哪里也无法自己决定。他还有不通人情世故的一面,因为他从小的生活就十分规律性,加上他毫无表情变化,因此他即位早期不能被人们所理解。这些情况一直要到罗斯沃夫公爵之女索尼娅就任他的近身侍从女官时才有改善。他还有诸多特征,例如:没有方向感、粗心大意、常常伤感、无故大笑、不擅言词。但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亚历山大这些表现显示出他可能是一名资优人士。

家庭生活

亚历山大早年在失去父亲的情况下成长,加上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他灌输反对父亲的思想,使他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疏离。不过,他与兄弟姊妹的关系超越了历代沙皇,两位弟弟君士坦丁和尼古拉始终如一地跟随他南征北讨,并未如前几任皇室因为兄弟之间争位而引起一连串的纷争,反而各自领一个方面军作为亚历山大的元帅到处征战。他与母亲费奥多罗芙娜太后,更是关系紧密,几乎只要在圣彼德堡居住时,就会每天去拜谒太后。妹妹中与他关系最好的是叶卡捷琳娜长公主(后来的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女大公(ru:Александра Павловна))。叶卡捷琳娜长公主和亚历山大兄弟三人从小就往在一起,据尼古拉一世回忆,公主活泼的性格在他们年少时带给他们不少快乐,长公主在1801年因病离世,享年十七岁。

亚历山大1793年娶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生下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长公主和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次公主,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是俄国有名的“贤后”,她最有名的一对名句分别是:在三皇会战后,为鼓励失意的亚历山大而说:“堂堂沙皇(亚历山大)竟然不及一个法国矮子(拿破仑),这像话吗?”亚历山大听后立即发誓十年内一定要撃败拿破仑复仇。以及在撃败拿破仑后,亚历山大回到俄国后,群臣争相庆贺,可是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却说:“不过打败了一个法国矮子而已,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可见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的不平凡。

亲属

妻子: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次女: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弟 

二弟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
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维奇大公,后来的尼古拉一世 (俄国)
四弟迈克尔·帕夫洛维奇大公

妹 

长妹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二妹埃莱娜·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三妹玛丽亚·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四妹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五妹奥尔加·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六妹荷兰王后安娜·帕夫洛芙娜

注释

  1. ^ 因为在其父死后,法律上自动由皇储继位,因此亚历山大加冕与即位日并不是同一日。
  2. ^ 因为在亚历山大暴毙后,法律上自动由康斯坦丁继位,因此继位者名义上是康斯坦丁,但他主动放弃继承权,因此由尼古拉一世继位。
  3. ^ 在维也纳会议上正式签署领土协议前,俄国实际拥有这些领土
  4. ^ 此人是亚历山大的心腹好友,他的回忆录是研究亚历山大一世时代的重要史料。
  5. ^ 由于反攻仓猝,接近四成军队都尚未重组到整编状态。
  6. ^ 原文的自称是本沙皇,但为了译出这个名称的潜在意思,以朕代替。
  7. ^ 普遍有在近卫军团在1月5日进入东普鲁士开始、1月20日全军进攻开始、2月5日解放东普鲁士三种见解
  8. ^ 波兰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元帅也于该次战役中战死
  9. ^ 亚历山大承诺,一旦取下拿破仑人头,立即能封为公爵、赐钱一亿卢布
  10. ^ 当时俄军的数量是法军的四倍,普奥英联军的两倍半左右,欧洲的总兵力比俄军还少
  11. ^ 当时俄国国内已经空虚,但因为顾虑到中国天理教之乱清朝无暇北伐。因此俄国调集才军队全力对付奥斯曼。
  12. ^ 因为英国政府极力反对亚历山大干涉东欧中欧事务,因此更不可能认同亚历山大上大帝尊号。

参考资料

  • Kluchevsy,A History of Russia,vol.5
  • Hugh Seton-Watson,The Russian Empire:1801-1917
  • Basil Dmytryshyn,Imperial Russia:A Source Book,1700-1917
  • 苏联科学院出版 Speransky:Proekty i Zapiski
  • Alexander I's Manifesto on the Succession,August28,1823
  • Basil Dmytryshyn,Costantine's Renubciation of His Right to the Throne,26 Jan 1822

延伸阅读

前任:
父亲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
俄罗斯皇帝 继任:

君士坦丁一世尼古拉一世

Template:俄罗斯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