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公孫弘: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彭家杰留言 | 贡献
 
(未显示17个用户的3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More footnotes needed|time=2022-10-04T10:17:49+00:00}}
{{for|战国时期中山国公孫弘|公孫弘 (中山國)}}
{{noteTA
{{noteTA
|1=zh-hans:单于; zh-hant:單于;
|1=zh-hans:单于; zh-hant:單于;
第14行: 第16行:
|姓名=
|姓名=
|字=季
|字=季
|官職=[[薛]][[獄吏]]、[[博士]]、[[左內吏]]、[[御史大夫]]、[[丞相]]
|官職=[[青州市|薛]][[獄吏]]、[[博士]]、[[左內吏]]、[[御史大夫]]、[[丞相]]
|封爵=
|封爵=
|封號=
|封號=
第35行: 第37行:
|旗籍 =<!--清朝旗人專用-->
|旗籍 =<!--清朝旗人專用-->
|氏族 =
|氏族 =
|出生年=[[200]]
|出生年=前199
|出生地=[[菑川]][[薛]]
|出生地=[[菑川國|菑川]][[青州市|薛]]
|婚年=
|婚年=
|逝世年=[[前121年]]
|逝世年=前121年
|逝世地=[[长安]]
|逝世地=[[长安]]
|諡號=
|諡號=
第90行: 第92行:
|繼子=
|繼子=
|繼女=
|繼女=
|著作=
|著作=
|注釋=
|注釋=
}}
}}
'''公孫弘'''{{BD|前200年||前121年||catIdx=G}},[[表字|字]]'''季''',[[菑川國|菑川]][[薛]]人[[西漢]]大臣,武帝時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
'''公孫弘'''{{BD|前199年||前121年|4月7日|catIdx=G}},[[表字|字]]'''季''',[[菑川國|菑川]][[青州市|薛]]人[[西漢]]政治家。曾於[[汉武帝|武帝]]時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是漢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獨尊儒術]]政策中起到主導作用的人物之一


==生平==
==生平==
===早年===
===早年===
公孫弘生於[[漢高祖|高祖]]年([[200]])。年輕時做過[[縣]][[獄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貧,只得到渤海海邊放[[豬]]。直到四十多歲,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 (史书)|春秋]]》诵读學习。奉養[[後母]]甚孝謹。
公孫弘生於[[漢高祖|高祖]]年(前199年)。年輕時做過薛[[獄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貧,只得到渤海海邊放[[豬]]。直到四十多歲,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 (史书)|春秋]]》诵读學习。奉養[[後母]]甚孝謹。


===徵召入京===
===徵召入京===
[[汉武帝|武帝]][[建元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剛即位,招選[[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時年已六十,以[[賢良]]被徵召入[[汉长安城|京]],被徵召時,[[耏水]]人[[轅固]]也被徵召,公孫弘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任為[[博士]]。後出使[[匈奴]],歸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藉病免官歸家。
[[汉武帝|武帝]][[建元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剛即位,招選[[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時年已六十,以[[賢良]]被徵召入[[汉长安城|京]],被徵召時,[[桓台縣|耏水]]人[[轅固]]也被徵召,公孫弘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任為[[博士]]。後出使[[匈奴]],歸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藉病免官歸家。


[[元光 (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武帝]]徵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公孫弘拒絕說:「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原更推選。」 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詔諸位儒生。
[[元光 (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武帝]]徵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ref>{{Cite web |title=漢書 : 傳 :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url=https://ctext.org/han-shu/gong-sun-hong-bu-shi-er/zh |website=ctext.org |language=zh-TW |access-date=2022-10-04 |quote=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archive-date=2022-10-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08042035/https://ctext.org/han-shu/gong-sun-hong-bu-shi-er/zh |dead-url=no }}</ref>{{NoteTag|此处史料记载互有矛盾,《[[汉书]]·武帝纪》言其于元光元年五月,然《[[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却又言元光五年,而《[[汉书]]·百官公卿表》亦言元光五年,故此处取元光五年。}}。公孫弘拒絕說:「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原更推選。」 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詔諸位儒生。


下制:
下制:
{{quote|<br /><blockquote>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游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止]],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行喙息,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blockquote>
{{quote|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游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止]],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商湯|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
}}


公孫弘對策:
公孫弘對策:
{{quote|<br /><blockquote>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quote|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第115行: 第117行: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blockquote>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
}}
}}


第121行: 第123行:


公孫弘又上書說:
公孫弘又上書說:
{{quote|<br /><blockquote>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民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blockquote>
{{quote|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民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
}}
}}


[[汉武帝|武帝]]以冊書答復說:
[[汉武帝|武帝]]以冊書答復說:
{{quote|<br /><blockquote>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blockquote>
{{quote|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
}}
}}


第131行: 第133行:


當時,漢朝開通[[西南夷]],設置[[郡縣]],[[巴蜀]]民對此感到困苦,[[汉武帝|武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歸來,詆毀西南夷無用,武帝沒有採納。每次朝中議事時,先陳述其開頭,使武帝自行決擇,不肯與朝廷力爭。於是武帝察覺其行事謹慎敦厚,善於辯論,又熟習文法吏事與[[儒術]],武帝很喜歡,一年後遷為[[左內史]]。
當時,漢朝開通[[西南夷]],設置[[郡縣]],[[巴蜀]]民對此感到困苦,[[汉武帝|武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歸來,詆毀西南夷無用,武帝沒有採納。每次朝中議事時,先陳述其開頭,使武帝自行決擇,不肯與朝廷力爭。於是武帝察覺其行事謹慎敦厚,善於辯論,又熟習文法吏事與[[儒術]],武帝很喜歡,一年後遷為[[左內史]]。

公孙弘上奏事情,汉武帝有不同意的,他不肯在朝廷上争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寻求武帝空闲时,再去见皇帝皇上,总是汲黯先提出来,公孙弘在后推论,汉武帝常常很高兴,他们说的都采用,因此,公孙弘日益显贵。他曾与公卿商议约定,到了武帝面前,他却违背原先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旨意。汲黯在朝廷上责问公孙弘说:「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汉武帝问公孙弘,他告罪说:「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常常说公孙弘的坏话,可是武帝越发待他好。

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见闻广博,常说,他认为君主就怕不能广博宏大,臣子就怕不能俭朴节约。奉养后母孝顺谨慎,后母死,他守丧三年。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張歐]]免官,[[武帝|汉武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當時,漢朝正開通西南夷,東邊置[[滄海郡]],北邊修[[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諫上,認為這些做法會耗損國力而去經營那些不毛之地,希望能停止。於是武帝讓[[中大夫]][[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謝罪說:「[[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武帝從之。
[[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張歐]]免官,[[武帝|汉武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當時,漢朝正開通西南夷,東邊置[[滄海郡]],北邊修[[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諫上,認為這些做法會耗損國力而去經營那些不毛之地,希望能停止。於是武帝讓[[中大夫]][[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謝罪說:「[[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武帝從之。


[[主爵都尉]][[汲黯]]說:「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武帝|汉武帝]]問公孙弘。公孙弘謝罪說:「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齊桓公|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齊景公|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武帝認為其謙讓,愈厚待之。
[[主爵都尉]][[汲黯]]說:「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武帝|汉武帝]]問公孙弘。公孙弘謝罪說:「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齊桓公|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齊景公|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武帝認為其謙讓,愈厚待之。


===丞相===
===丞相===
[[元朔]]五年([[前124年]])[[十一月]][[乙丑]],[[武帝|汉武帝]]免除[[丞相]][[薛泽]]职务。
[[元朔]]五年十一月乙丑(前125年12月11日),汉武帝免除[[丞相]][[薛泽]]职务。


下詔:
下詔:
{{quote|<br /><blockquote>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blockquote>
{{quote|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
}}
}}


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從此擔任丞相者必封侯。
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從此擔任丞相者必封侯。


當時[[武帝|汉武帝]]正在興功立業,於是公孫弘開[[相府]]東門作為延才之所,與他們商討國家大事。每當上朝時,便將對國有益的見解奏上,武帝也常命身邊文學之臣與公孫弘進行辯論。
當時汉武帝正在興功立業,於是公孫弘開[[相府]]東門作為延才之所,與他們商討國家大事。每當上朝時,便將對國有益的見解奏上,武帝也常命身邊文學之臣與公孫弘進行辯論。
公孙弘曾上奏:
公孙弘曾上奏:
{{quote|<br /><blockquote>十賊擴[[弩]],百吏不敢前。請禁民毋得挾[[弓]]弩,便。</blockquote>
{{quote|十賊擴[[弩]],百吏不敢前。請禁民毋得挾[[弓]]弩,便。
}}
}}


[[武帝|汉武帝]]将此建议交付朝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表示反对,言道:「臣聞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討邪也。秦兼天下,銷[[甲兵]],折[[鋒刃]];其後民以[[櫌鉏]]、[[棰梃]]相撻擊,[[犯法]]滋眾,[[盜賊]]不勝,卒以亂亡。故聖王務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禮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舉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禮,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聞聖王合射以明教矣,未聞弓矢之為禁也。且所為禁者,為盜賊之以攻奪也;攻奪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於重誅,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竊以為大不便。」呈上[[奏章]],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以对。
汉武帝将此建议交付朝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表示反对,言道:「臣聞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討邪也。秦兼天下,銷[[甲兵]],折[[鋒刃]];其後民以[[櫌鉏]]、[[棰梃]]相撻擊,[[犯法]]滋眾,[[盜賊]]不勝,卒以亂亡。故聖王務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禮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舉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禮,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聞聖王合射以明教矣,未聞弓矢之為禁也。且所為禁者,為盜賊之以攻奪也;攻奪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於重誅,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竊以為大不便。」呈上[[奏章]],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以对。


公孙弘性好[[猜忌]],外表寬厚但[[心機]]很深。凡是曾與他不合的人,雖表面上裝[[友善]],後終究要予以[[報復]]。[[中大夫]][[董仲舒]]為人正直,認為公孫弘阿諛奉承,引起公孫弘的嫉恨。膠西王[[劉端]]多次犯法,殺害國中二千石官吏多人。於是公孫弘推薦董仲舒為[[膠西國相]],董仲舒因病而免。
公孙弘性好猜忌,外表寬厚但心機很深。凡是曾與他不合的人,雖表面上裝友善,後終究要予以報復。[[中大夫]][[董仲舒]]為人正直,認為公孫弘阿諛奉承,引起公孫弘的嫉恨。膠西王[[劉端]]多次犯法,殺害國中二千石官吏多人。於是公孫弘推薦董仲舒為[[膠西國相]],董仲舒因病而免。


[[主爵都尉]][[汲黯]]常詆毀[[儒生]],觸犯公孫弘,公孫弘想藉機殺之,便向[[武帝|汉武帝]]建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臣]]、[[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武帝乃從之。
[[主爵都尉]][[汲黯]]常詆毀[[儒生]],觸犯公孫弘,公孫弘想藉機殺之,便向汉武帝建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臣]]、[[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武帝乃從之。


後[[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朝廷正追查黨羽時,公孫弘大病。他認為自己無功而封[[侯]],官至[[丞相]],應輔佐賢君安撫國家,使人人遵循作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反叛朝廷,都是丞相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病死,無法搪塞責任。
後[[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刘赐 (衡山王)|劉賜]]謀反,朝廷正追查黨羽時,公孫弘大病。他認為自己無功而封[[侯]],官至[[丞相]],應輔佐賢君安撫國家,使人人遵循作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反叛朝廷,都是丞相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病死,無法搪塞責任。


於是[[上书]]说:
於是[[上书]]说:
{{quote|<br /><blockquote>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blockquote>
{{quote|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
}}
}}


[[武帝|汉武帝]]答复:
汉武帝答复:
{{quote|<br /><blockquote>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幾,獲承至尊,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及後世,若茲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閒,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恃。</blockquote>
{{quote|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幾,獲承至尊,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及後世,若茲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閒,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恃。
}}
}}


於是,[[武帝|汉武帝]]準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牛酒]]和[[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病情]]好轉,就上朝理政了。
於是,汉武帝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牛酒]]和[[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病情]]好轉,就上朝理政了。
[[武帝|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戊寅]](初七),公弘去世,[[諡]]'''獻'''。武帝先后十余任丞相,仅公孙弘一人得以善终。[[壬辰]](二十一日),武帝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丞相]],[[廷尉]][[张汤]]御史大夫。
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戊寅(前121年47日),公弘去世,<ref>[[:s:汉书/卷006|《汉书》卷六]]: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 </ref>[[諡]]'''獻'''。[[壬辰]](二十一日),武帝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丞相]],[[廷尉]][[張湯]]御史大夫。


===身後===
===身後===
弘子[[公孙度 (西汉)|公度]]嗣爵[[平津侯]],為[[山陽太守]]十餘年。[[元封]]四年([[前107年]]),詔[[巨野]]令[[史成]]前往[[公車]],公度滯留而不遣送,坐論為[[城旦]]。
弘子[[公孙度 (西汉)|公度]]嗣爵平津侯,為[[山陽郡|山陽]]太守十餘年。[[元封 (西汉)|元封]]四年(前107年),詔[[巨野]]令[[史成]]前往[[公車 (漢朝)|公車]],公度滯留而不遣送,坐論為[[城旦]]。


[[漢平帝]][[元始 (汉)|元始]]年間,修功臣後。
[[漢平帝]][[元始 (汉)|元始]]年間,修功臣後。


下詔說:
下詔說:
{{quote|<br /><blockquote>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祿以給故人賓客,無有所餘,可謂減於制度,而率下篤俗者也,與內厚富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俗,聖王之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為適者,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blockquote>
{{quote|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祿以給故人賓客,無有所餘,可謂減於制度,而率下篤俗者也,與內厚富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俗,聖王之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為適者,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
}}


== 相關典故 ==
== 相關典故 ==
「[[公孫布被]]」典故來自《[[漢書]]‧公孫弘傳》[[汲黯]]評論公孫弘:「弘位在三公,奉(俸)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
「[[公孫布被]]」典故來自《[[漢書]]‧公孫弘傳》[[汲黯]]評論公孫弘:「弘位在三公,奉(俸)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
== 延伸阅读 ==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 資料 ==
{{Wikisource author}}
{{Wikiquote}}
{{Wikiquote}}
* 汉·[[司马迁]]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

* 汉·[[班固]]
**《[[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文献 ==
* 宋·[[司马光]]
{{Reflist}}
**《[[資治通鑑]]·卷一九》
===書籍===
* [西汉][[司马迁]]《[[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
* [东汉][[班固]]《[[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北宋][[司马光]]《[[資治通鑑]]·卷一九》
===注释===
<references group="註" />


{{-}}
{{start box}}
{{start box}}
{{s-before|不詳}}
{{s-title|[[西汉]][[左內史]]|前130年—前126年}}
{{s-after|[[李沮]]}}
{{s-before|[[張歐]]}}
{{s-before|[[張歐]]}}
{{s-title|[[西汉]][[御史大夫]]<br>第二十一任<br>[[52]][[51]]}}
{{s-title|[[西汉]][[御史大夫]]<br>第二十一任|126年—前124年}}
{{s-after|[[番係]]}}
{{s-after|[[番係]]}}
{{s-before|[[薛泽]]}}
{{s-before|[[薛泽]]}}
{{s-title|[[西汉]][[丞相]]<br>第十四任<br>[[前124年]][[前121年]]}}
{{s-title|[[西汉]][[丞相]]<br>第十四任|前124年—前121年}}
{{s-after|[[李蔡]]}}
{{s-after|[[李蔡]]}}
{{s-none|无|[[汉武帝]]新封爵位}}
{{s-none|无|[[汉武帝]]新封爵位}}
{{s-title|[[西汉]][[平津侯]]<br>第一任<br>[[前124年]][[前121年]]}}
{{s-title|[[西汉]][[平津侯]]<br>第一任|前124年—前121年}}
{{s-after|子[[公孫度 (西汉)|公孫度]]}}
{{s-after|子[[公孫度 (西汉)|公孫度]]}}
{{end box}}
{{end box}}
第215行: 第218行:


[[Category:西汉丞相|G]]
[[Category:西汉丞相|G]]
[[Category:西汉御史大夫|G]]
[[Category:西汉列侯|G]]
[[Category:西汉列侯|G]]
[[Category:州人|G]]
[[Category:州人|G]]
[[Category:公孫姓|H弘]]
[[Category:公孫姓|H弘]]

2024年6月16日 (日) 06:49的最新版本

公孫弘
西汉政治家、外交家
公孫
族裔汉族
出生前199年
菑川
逝世前121年
长安
親屬
公孙度

公孫弘(前199年—前121年4月7日),菑川人,西漢政治家。曾於武帝時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是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政策中起到主導作用的人物之一。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公孫弘生於高祖八年(前199年)。年輕時做過薛獄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貧,只得到渤海海邊放。直到四十多歲,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诵读學习。奉養後母甚孝謹。

徵召入京

[编辑]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剛即位,招選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時年已六十,以賢良被徵召入,被徵召時,耏水轅固也被徵召,公孫弘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任為博士。後出使匈奴,歸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藉病免官歸家。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徵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1][註 1]。公孫弘拒絕說:「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原更推選。」 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詔諸位儒生。

下制:

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在郊藪,游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不哭;北發渠搜,南撫交止,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水旱,厥咎何由?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公孫弘對策: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

公孫弘的對策被排在最後。對策被送到武帝手上,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擢為第一。公孫弘被召入見,武帝見他相貌姝麗,封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公孫弘又上書說:

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民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

武帝以冊書答復說:

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

公孫弘回答說:「愚臣淺薄,安敢比材於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去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術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於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汉武帝對其言論感到驚訝。

當時,漢朝開通西南夷,設置郡縣巴蜀民對此感到困苦,武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歸來,詆毀西南夷無用,武帝沒有採納。每次朝中議事時,先陳述其開頭,使武帝自行決擇,不肯與朝廷力爭。於是武帝察覺其行事謹慎敦厚,善於辯論,又熟習文法吏事與儒術,武帝很喜歡,一年後遷為左內史

御史大夫

[编辑]

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張歐免官,汉武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當時,漢朝正開通西南夷,東邊置滄海郡,北邊修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諫上,認為這些做法會耗損國力而去經營那些不毛之地,希望能停止。於是武帝讓中大夫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謝罪說:「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武帝從之。

主爵都尉汲黯說:「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汉武帝問公孙弘。公孙弘謝罪說:「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景公,食不重不衣,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武帝認為其謙讓,愈厚待之。

丞相

[编辑]

元朔五年十一月乙丑(前125年12月11日),汉武帝免除丞相薛泽职务。

下詔:

朕嘉先聖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

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從此擔任丞相者必封侯。

當時汉武帝正在興功立業,於是公孫弘開相府東門作為延才之所,與他們商討國家大事。每當上朝時,便將對國有益的見解奏上,汉武帝也常命身邊文學之臣與公孫弘進行辯論。

公孙弘曾上奏:

十賊擴,百吏不敢前。請禁民毋得挾弩,便。

汉武帝将此建议交付朝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表示反对,言道:「臣聞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討邪也。秦兼天下,銷甲兵,折鋒刃;其後民以櫌鉏棰梃相撻擊,犯法滋眾,盜賊不勝,卒以亂亡。故聖王務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禮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舉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禮,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聞聖王合射以明教矣,未聞弓矢之為禁也。且所為禁者,為盜賊之以攻奪也;攻奪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於重誅,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竊以為大不便。」呈上奏章,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以对。

公孙弘性好猜忌,外表寬厚但心機很深。凡是曾與他不合的人,雖表面上裝友善,後終究要予以報復。中大夫董仲舒為人正直,認為公孫弘阿諛奉承,引起公孫弘的嫉恨。膠西王劉端多次犯法,殺害國中二千石官吏多人。於是公孫弘推薦董仲舒為膠西國相,董仲舒因病而免。

主爵都尉汲黯常詆毀儒生,觸犯公孫弘,公孫弘想藉機殺之,便向汉武帝建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臣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武帝乃從之。

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朝廷正追查黨羽時,公孫弘大病。他認為自己無功而封,官至丞相,應輔佐賢君安撫國家,使人人遵循作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反叛朝廷,都是丞相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病死,無法搪塞責任。

於是上书说:

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

汉武帝答复:

古者,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幾,獲承至尊,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及後世,若茲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閒,君其存精神,止念慮,輔助醫藥以自恃。

於是,汉武帝准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牛酒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病情好轉,就上朝理政了。

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戊寅(前121年4月7日),公孫弘去世,[2]壬辰(二十一日),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丞相廷尉張湯為御史大夫。

身後

[编辑]

公孫弘子公孫度嗣爵平津侯,為山陽太守十餘年。元封四年(前107年),徵詔巨野史成前往公車,公孫度滯留而不遣送,坐論為城旦

漢平帝元始年間,修功臣後。

下詔說:

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祿以給故人賓客,無有所餘,可謂減於制度,而率下篤俗者也,與內厚富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俗,聖王之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見為適者,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相關典故

[编辑]

公孫布被」典故來自《漢書‧公孫弘傳》汲黯評論公孫弘:「弘位在三公,奉(俸)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記/卷112》,出自司馬遷史記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漢書/卷058》,出自班固漢書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漢書 : 傳 :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2-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中文(臺灣)). 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2. ^ 《汉书》卷六: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

書籍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此处史料记载互有矛盾,《汉书·武帝纪》言其于元光元年五月,然《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却又言元光五年,而《汉书·百官公卿表》亦言元光五年,故此处取元光五年。
前任:
不詳
西汉左內史
前130年—前126年
繼任:
李沮
前任:
張歐
西汉御史大夫
第二十一任

前126年—前124年
繼任:
番係
前任:
薛泽
西汉丞相
第十四任

前124年—前121年
繼任:
李蔡

原因:汉武帝新封爵位
西汉平津侯
第一任

前124年—前121年
繼任:
公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