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13个用户的4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expand|time=2016-03-07T10:26:48+00:00}}
{{unreferenced|time=2016-03-07T10:26:48+00:00}}
{{Infobox order
{{Infobox order
| title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title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image =
| image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jpg
| caption =
| caption =奖章及证书封面样式
| awarded_by = {{PRC}}
| awarded_by = {{PRC}}
| type = 国家奖章
| type = 国家奖章
第13行: 第11行:
| status = 不再颁发
| status = 不再颁发
| head_title = 授予者
| head_title = 授予者
| head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 head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br>[[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 commander =
| commander =
| grades =
| grades =
第24行: 第22行:
| individual =
| individual =
| image2 = [[File: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eritorious Award Certificate of Qian Xuesen.JPG|200px]]
| image2 = [[File: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eritorious Award Certificate of Qian Xuesen.JPG|200px]]
|caption2 = 钱学森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证书
|caption2 = 钱学森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证书
}}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对“[[两弹一星]]”有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奖章,于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只发放过一次,共授予23人<ref>{{Cite web|title=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url=http://www.people.com.cn/rmrb/199909/19/newfiles/col_19990919001004_ldxz.html|access-date=2022-03-18|date=1999-09-19|publisher=人民日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318043921/http://www.people.com.cn/rmrb/199909/19/newfiles/col_19990919001004_ldxz.html|archive-date=2022-03-18|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url=https://www.gmw.cn/01gmrb/1999-09/19/GB/GM%5E18184%5E1%5EGM1-1909.HTM|access-date=2022-03-18|date=1999-09-19|work=光明日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318044111/https://www.gmw.cn/01gmrb/1999-09/19/GB/GM%5E18184%5E1%5EGM1-1909.HTM|archive-date=2022-03-18|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两弹一星”元勋|url=http://www.12371.cn/special/ldyxyx/|accessdate=2020-12-04|publisher=共产党员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2050827/http://www.12371.cn/special/ldyxyx/|archive-date=2020-07-12|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刘云山看望著名科技专家|url=http://tv.cctv.com/v/lv/VIDECu6Yg47Ud4VmFJuEE7PP160126.html|date=2016-01-26|publisher=央视网|access-date=2021-01-30|archive-date=2021-02-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03172901/http://tv.cctv.com/v/lv/VIDECu6Yg47Ud4VmFJuEE7PP160126.html}}</ref>。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对“[[两弹一星]]”有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奖章。只发放一次,共授予23人,于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


== 外观 ==
== 外观 ==
奖章直径80毫米,99.9%黄金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光芒]]组成。
奖章直径80毫米,99.9%黄金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光芒]]组成。


== 授予 ==
== 授予 ==
=== 资格 ===
=== 资格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与23人,主要授与三个方面的人员:在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ref>{{Cite web|url=https://www.laoziliao.net/rmrb/1999-09-19-1#1130938|title=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access-date=2024-04-07|archive-date=2024-04-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407001421/https://www.laoziliao.net/rmrb/1999-09-19-1#1130938|dead-url=no}}</ref>。

=== 名单 ===
=== 名单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与23人,主要授与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Col-begin}}
{{Col-begin}}
{{Col-3}}
{{Col-3}}


===航天===
===航空航天===
*[[王希季]]
*[[王希季]]
*[[孙家栋]]
*[[孙家栋]]
第51行: 第50行:
*[[钱骥]]
*[[钱骥]]
{{Col-3}}
{{Col-3}}
===核武===
===核武开发===
*[[于敏 (核物理学家)|于敏]]
*[[于敏 (核物理学家)|于敏]]
*[[朱光亚]]
*[[朱光亚]]
第63行: 第62行:
*[[钱三强]]
*[[钱三强]]
{{Col-3}}
{{Col-3}}
===其它===
===国防科技===
*[[王大珩]]
*[[王大珩]]
*[[陈芳允]]
*[[陈芳允]]
第69行: 第68行:
{{Col-end}}
{{Col-end}}


=== 获奖者列表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efefef"
|- bgcolor="#efefef"
第76行: 第75行:
!- style="width:6%" | 姓名
!- style="width:6%" | 姓名
!- style="width:15%" | 生卒年
!- style="width:15%" | 生卒年
!- style="width:15%" | 本科学历
!- style="width:8%" | 授勋年龄
!- style="width:15%" | 最终学历
!- style="width:18%" | 最终学历
!- style="width:15%" | 国内单位
!- style="width:18%" | 国内单位
!- style="width:20%" | 主要成就
!- style="width:25%" | 主要成就
!- style="width:10%" | 领域
!- style="width:10%" | 领域
|-
|-
| [[王希季]] || 1921726日— || [[西南联合大学]](1942) || {{flag|United States}}[[弗吉尼亚理工学院]](1948) || 航天工业部 || 提出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
| [[王希季]] || {{birth date and age|mf=yes|1921|7|26}} || 79岁 || {{flag|United States}}[[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48) || 航天工业部 ||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并提出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航空航天
|-
|-
| [[孙家栋]] || 192948日— || [[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 || {{flag|Soviet Union}}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58)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人造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 航空航天
| [[孙家栋]] || {{birth date and age|mf=yes|1929|4|8}} || 71岁 || {{flag|Soviet Union}}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58)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人造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 航空航天
|-
|-
| [[任新民]] || 1915125-{{Death date and age|2017|2|12|1915|12|5}} || [[國立中央大學]](1940) || {{flag|United States}}[[密歇根大学]](1948) || 航天工业部 || 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 航空航天
| [[任新民]] || {{Birth date|1915|12|5}}-{{Death date and age|2017|2|12|1915|12|5}} || 85岁 || {{flag|United States}}[[密歇根大学]]博士(1948) || 航天工业部 || 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 航空航天
|-
|-
| [[杨嘉墀]] || 1919716-{{Death date and age|2006|6|11|1919|7|16}} || [[上海交通大学]](1941) || {{flag|United States}}[[哈佛大学]](1949)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 航空航天
| [[杨嘉墀]] || {{Birth date|1919|7|16}}-{{Death date and age|2006|6|11|1919|7|16}} || 81岁 || {{flag|United States}}[[哈佛大学]]博士(1949)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 航空航天
|-
|-
| [[钱学森]] || 19111211-{{Death date and age|2009|10|31|1911|12|11}} || [[国立交通大学]](1934) || {{flag|United States}}[[加州理工学院]](1939)||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导弹与空间计划发展。 || 航空航天
| [[钱学森]] || {{Birth date|1911|12|11}}-{{Death date and age|2009|10|31|1911|12|11}} || 89岁 || {{flag|United States}}[[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39)||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导弹与空间计划发展。'''中国航天之父'''。 || 航空航天
|-
|-
| [[屠守锷]] || 1917125-{{Death date and age|2012|12|15|1917|12|5}} || [[西南联合大学]](1940) || {{flag|United States}}[[麻省理工学院]](1943)||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弹道导弹总设计师。|| 航空航天
| [[屠守锷]] || {{Birth date|1917|12|5}}-{{Death date and age|2012|12|15|1917|12|5}} || 83岁 || {{flag|United States}}[[麻省理工学院]]硕士(1943)||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洲际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航空航天
|-
|-
| [[黄纬禄]] || 19161218-{{Death date and age|2011|11|23|1916|12|18}} || [[国立中央大学]](1940)|| {{flag|United Kingdom}}[[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1947)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改进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巨浪一号潜射导弹总负责人。|| 航空航天
| [[黄纬禄]] || {{Birth date|1916|12|18}}-{{Death date and age|2011|11|23|1916|12|18}} || 84岁 || {{flag|United Kingdom}}[[伦敦帝国学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1947)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改进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巨浪一号潜射导弹总负责人。|| 航空航天
|-
|-
| [[赵九章]]|| 19071015-{{Death date and age|1968|10|26|1907|10|15}} || [[清華大學]](1933) || {{flag|Germany}}[[柏林大學]](1938) ||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航空航天
| [[赵九章]]|| {{Birth date|1907|10|15}}-{{Death date and age|1968|10|26|1907|10|15}} || 追授 || {{flag|Germany}}[[柏林大學]]博士(1938) ||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航空航天
|-
|-
| [[姚桐斌]] || 192293-{{Death date and age|1968|6|8|1922|9|3}} || [[唐山交通大学]](1945) || {{flag|United Kingdom}}[[伯明翰大学]](1951)||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 || 航空航天
| [[姚桐斌]] || {{Birth date|1922|9|3}}-{{Death date and age|1968|6|8|1922|9|3}} || 追授 || {{flag|United Kingdom}}[[伯明翰大学]]博士(1951)||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 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 || 航空航天
|-
|-
| [[钱骥]] || 19171227-{{Death date and age|1983|8|28|1917|12|27}} || [[国立中央大学]](1943)|| {{flag|ROC}}[[国立中央大学]](1943)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 || 航空航天
| [[钱骥]] || {{Birth date|1917|12|27}}-{{Death date and age|1983|8|28|1917|12|27}} || 追授|| {{CHN-1928}}[[国立中央大学]](1943)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 || 航空航天
|-
|-
| [[于敏]] || 1926816-{{Death date and age|2019|1|16|1926|8|16}} || [[北京大學]](1948) || {{flag|ROC}}[[国立北京大學]](1948)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理论研究。 || 核武开发
| [[于敏]] || {{Birth date|1926|8|16}}-{{Death date and age|2019|1|16|1926|8|16}} || 74岁 || {{CHN-1928}}[[国立北京大學]]硕士(1948)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理论研究。'''中国氢弹之父'''。 || 核武开发
|-
|-
| [[朱光亚]] || 19241225-{{Death date and age|2011|2|26|1924|12|25}} || [[西南联合大学]](1945)|| {{flag|United States}}[[密歇根大学]](1950) || 北京大学|| 核反应堆研究工作。 || 核武开发
| [[朱光亚]] || {{Birth date|1924|12|25}}-{{Death date and age|2011|2|26|1924|12|25}} || 76岁 || {{flag|United States}}[[密歇根大学]]博士(1950) || 北京大学|| 核反应堆研究工作。 || 核武开发
|-
|-
| [[吴自良]] || 19171225-{{Death date and age|2008|5|24|1917|12|25}} || [[天津大学]](1939) || {{flag|United States}}[[卡内基·梅隆大学]](1948) ||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 || 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 核武开发
| [[吴自良]] || {{Birth date|1917|12|25}}-{{Death date and age|2008|5|24|1917|12|25}} || 83岁 || {{flag|United States}}[[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48) ||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 || 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 核武开发
|-
|-
| [[陈能宽]]|| 1923428-{{Death date and age|2016|5|27|1923|4|28}} || [[唐山交通大学]](1946) || {{flag|United States}}[[耶鲁大学]](1950) ||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 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 || 核武开发
| [[陈能宽]]|| {{Birth date|1923|4|28}}-{{Death date and age|2016|5|27|1923|4|28}} || 77岁 || {{flag|United States}}[[耶鲁大学]]博士(1950) ||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 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 || 核武开发
|-
|-
| [[周光召]] || 1929515日— || [[清华大学]](1951) || {{flag|China}}[[北京大学]](1954)||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 || 核武开发
| [[周光召]] || {{birth date|mf=yes|1929|5|15}}-{{Death date and age|2024|8|17|1929|5|15}}|| 71岁 || {{flag|China}}[[北京大学]]硕士(1954)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 || 核武开发
|-
|-
| [[程开甲]] || 191883-{{Death date and age|2018|11|17|1918|8|3}} || [[浙江大学]](1941) || {{flag|United Kingdom}}[[爱丁堡大学]](1948) || 国防科工委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 || 核武开发
| [[程开甲]] || {{Birth date|1918|8|3}}-{{Death date and age|2018|11|17|1918|8|3}} || 82岁 || {{flag|United Kingdom}}[[爱丁堡大学]]博士(1948) || 国防科工委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 || 核武开发
|-
|-
| [[彭桓武]] || 1915106-{{Death date and age|2007|2|28|1915|10|6}} || [[清华大学]](1935) || {{flag|United Kingdom}}[[爱丁堡大学]](1945)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 核武开发
| [[彭桓武]] || {{Birth date|1915|10|6}}-{{Death date and age|2007|2|28|1915|10|6}} || 85岁 || {{flag|United Kingdom}}[[爱丁堡大学]]博士(1945)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 核武开发
|-
|-
| [[王淦昌]] || 1907528-{{Death date and age|1998|12|10|1907|5|28}} || [[清华大学]](1929) || {{flag|Germany}}[[柏林大学]](1934)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核武开发
| [[王淦昌]] || {{Birth date|1907|5|28}}-{{Death date and age|1998|12|10|1907|5|28}} || 追授 || {{flag|Germany}}[[柏林大学]]博士(1934)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核武开发
|-
|-
| [[邓稼先]] || 1924625-{{Death date and age|1986|7|29|1924|6|25}} || [[西南联合大学]](1945) || {{flag|United States}}[[普渡大学]](1950)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 || 核武开发
| [[邓稼先]] || {{Birth date|1924|6|25}}-{{Death date and age|1986|7|29|1924|6|25}} || 追授 || {{flag|United States}}[[普渡大学]]博士(1950)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两弹元勋'''。 || 核武开发
|-
|-
| [[钱三强]] || 19131016-{{Death date and age|1992|6|28|1913|10|16}} || [[清华大学]](1936) || {{flag|France}}[[巴黎大学]]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 核武开发
| [[钱三强]] || {{Birth date|1913|10|16}}-{{Death date and age|1992|6|28|1913|10|16}} || 追授 || {{flag|France}}[[巴黎大学]]博士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两弹元勋'''。 || 核武开发
|-
|-
| [[王大珩]] || 1915226-{{Death date and age|2011|7|21|1915|2|26}} || [[清华大学]](1936) || {{flag|United Kingdom}}[[帝国理工学院]](1941) ||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推动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 || 国防科技
| [[王大珩]] || {{Birth date|1915|2|26}}-{{Death date and age|2011|7|21|1915|2|26}} || 85岁 || {{flag|United Kingdom}}[[帝国理工学院]]硕士(1941) ||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推动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 || 国防科技
|-
|-
| [[陈芳允]] || 191643-{{Death date and age|2000|4|29|1916|4|3}} || [[西南联合大学]](1938) || {{flag|ROC}}[[西南联合大学]](1938)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卫星测控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 国防科技
| [[陈芳允]] || {{Birth date|1916|4|3}}-{{Death date and age|2000|4|29|1916|4|3}} || 84岁 || {{CHN-1928}}[[西南联合大学]](1938)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中国卫星测量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卫星测控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 国防科技
|-
|-
| [[郭永怀]] || 190944-{{Death date and age|1968|12|5|1909|4|4}} || [[北京大学]](1935) || {{flag|United States}}[[加州理工学院]](1945)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武器环境实验科学。 || 国防科技
| [[郭永怀]] || {{Birth date|1909|4|4}}-{{Death date and age|1968|12|5|1909|4|4}} || 追授 || {{flag|United States}}[[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45)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武器环境实验科学。 || 国防科技
|}
|}

==== 注释 ====
* [[钱学森]]和[[郭永怀]]同为[[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
* [[彭桓武]]和[[程开甲]]同为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师从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Nobel icon|物理學}}。
* [[王淦昌]]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莉泽·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的理论基础)。
* [[钱三强]]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师从[[伊雷娜·约里奥-居里]]{{Nobel icon|诺贝尔化学奖}}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Nobel icon|诺贝尔化学奖}}。
* [[陈能宽]]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师从哥廷根学派大师、物理冶金学的著名学者{{le|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
* 获奖者中有以下3位,在[[海归]]前即获得海外学界职位:
# [[钱学森]]:1946年8月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1947年5月晋升为正教授。
# [[郭永怀]]:1946年在[[康乃尔大学]]参与创立航天工程研究生院,后升任教授。
# [[彭桓武]]:1948年,当选为{{le|爱尔兰皇家科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院士。

* 获奖者中有以下几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
# [[陈芳允]]:1938年,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
# [[屠守锷]]:1940年,航空工程系毕业。
# [[王希季]]:1942年,机械工程系毕业。
# [[朱光亚]]:1945年,物理系毕业。
# [[邓稼先]]:1945年,物理系毕业。
# [[杨嘉墀]]:1941年9月至1942年6月,在电机系任助教。
# [[赵九章]]:1939年至1944年,任教授。

* 1986年3月3日,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致信邓小平提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 [[郭永怀]]和[[姚桐斌]]同为[[革命烈士]]。
* [[郭永怀]]、[[姚桐斌]]和[[赵九章]]均[[非正常死亡]]。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参见 ==
== 关联条目 ==
{{Portal box|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
{{Portal box|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
*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奖章纪念章列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奖章纪念章列表]]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


[[Category:两弹一星]]
[[Category:两弹一星]]

2024年8月18日 (日) 08:55的最新版本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奖章及证书封面样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
類型国家奖章
创立1999年9月18日
頒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
狀態不再颁发
授予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统计
首次授勋1999年9月18日
末次授勋1999年9月18日
合計授勋23人

钱学森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证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对“两弹一星”有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奖章,于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只发放过一次,共授予23人[1][2][3][4]

外观

[编辑]

奖章直径80毫米,用99.9%黄金制成,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光芒组成。

授予

[编辑]

资格

[编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与23人,主要授与三个方面的人员:在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5]

名单

[编辑]

获奖者列表

[编辑]
姓名 生卒年 授勋年龄 最终学历 国内单位 主要成就 领域
王希季 (1921-07-26) 1921年7月26日103歲) 79岁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48) 航天工业部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并提出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 航空航天
孙家栋 (1929-04-08) 1929年4月8日95歲) 71岁  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58)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人造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航空航天
任新民 (1915-12-05)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2017歲—02—12)(101歲) 85岁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1948) 航天工业部 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航空航天
杨嘉墀 (1919-07-16)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2006歲—06—11)(86歲) 81岁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49)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航空航天
钱学森 (1911-12-11)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2009歲—10—31)(97歲) 89岁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39)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导弹与空间计划发展。中国航天之父 航空航天
屠守锷 (1917-12-05)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2012歲—12—15)(95歲) 83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1943)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洲际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航空航天
黄纬禄 (1916-12-18)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2011歲—11—23)(94歲) 84岁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1947)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改进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巨浪一号潜射导弹总负责人。 航空航天
赵九章 (1907-10-15)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1968歲—10—26)(61歲) 追授  德国柏林大學博士(1938)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航空航天
姚桐斌 (1922-09-03)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1968歲—06—08)(45歲) 追授  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1951)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 航空航天
钱骥 (1917-12-27)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28日(1983歲—08—28)(65歲) 追授  中國国立中央大学(1943)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 航空航天
于敏 (1926-08-16)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2019歲—01—16)(92歲) 74岁  中國国立北京大學硕士(1948)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核武器理论研究。中国氢弹之父 核武开发
朱光亚 (1924-12-25)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2011歲—02—26)(86歲) 76岁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1950) 北京大学 核反应堆研究工作。 核武开发
吴自良 (1917-12-25)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2008歲—05—24)(90歲) 83岁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48)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 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 核武开发
陈能宽 (1923-04-28)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2016歲—05—27)(93歲) 77岁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1950)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 核武开发
周光召 (1929-05-15)1929年5月15日-2024年8月17日(2024歲—08—17)(95歲) 71岁  中國北京大学硕士(1954)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 核武开发
程开甲 (1918-08-03)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2018歲—11—17)(100歲) 82岁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1948) 国防科工委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 核武开发
彭桓武 (1915-10-06)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2007歲—02—28)(91歲) 85岁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1945)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核武开发
王淦昌 (1907-05-28)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1998歲—12—10)(91歲) 追授  德国柏林大学博士(1934)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核武开发
邓稼先 (1924-06-25)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1986歲—07—29)(62歲) 追授  美国普渡大学博士(1950)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两弹元勋 核武开发
钱三强 (1913-10-16)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1992歲—06—28)(78歲) 追授  法國巴黎大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两弹元勋 核武开发
王大珩 (1915-02-26)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2011歲—07—21)(96歲) 85岁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硕士(1941)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推动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 国防科技
陈芳允 (1916-04-03)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2000歲—04—29)(84歲) 84岁  中國西南联合大学(1938)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中国卫星测量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卫星测控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国防科技
郭永怀 (1909-04-04)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1968歲—12—05)(59歲) 追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45)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武器环境实验科学。 国防科技

注释

[编辑]
  1. 钱学森:1946年8月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1947年5月晋升为正教授。
  2. 郭永怀:1946年在康乃尔大学参与创立航天工程研究生院,后升任教授。
  3. 彭桓武: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英语Royal Irish Academy院士。
  1. 陈芳允:1938年,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教。
  2. 屠守锷:1940年,航空工程系毕业。
  3. 王希季:1942年,机械工程系毕业。
  4. 朱光亚:1945年,物理系毕业。
  5. 邓稼先:1945年,物理系毕业。
  6. 杨嘉墀:1941年9月至1942年6月,在电机系任助教。
  7. 赵九章:1939年至1944年,任教授。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人民日报. 1999-09-19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 光明日报. 1999-09-19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3. ^ “两弹一星”元勋. 共产党员网.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4. ^ 刘云山看望著名科技专家. 央视网. 2016-01-26 [202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5. ^ 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202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关联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