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搶救學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Mideyuan留言 | 贡献2016年6月5日 (日) 19:04 →‎參考文獻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搶救大陸學人》是1948年12月初,國共內戰接近尾聲,蔣中正為挽救中華民族文化道統綿延;命教育部代理部長陳雪屏南京緊急飛往北平,召集北大清華校長梅貽琦胡適等教授開會,秘密商討“搶救學人”的實施辦法[1]

相關史實

按照蔣中正的指令,此計畫中以下學人是要必須“搶救”出來經南京送赴臺灣的:一、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首長,二、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因政治原因必須限令離開大陸的高級知識份子,四、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貢獻者;1948年1月底,朱家驊傅斯年蔣經國等在蔣中正授意下磋商謀劃“搶救”北平、天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細節辦法[2]

12月13日,蔣中正專門派官員飛抵北平勸胡適南下,但胡適以正忙著籌備北大50周年校慶為由不肯南下。12月14日,再次派專機飛北平南苑機場,實施緊急“搶救計畫”,“搶救”名單首先便是胡適、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陳寅恪陳垣毛子水錢思亮等。因此胡適決心南渡,並勸輔仁大學校長陳垣,但陳垣不走;胡適小兒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親戚家,便順其想法。之前胡適在中國公學的學生吳晗兩次勸胡適留下,但話不投機,不歡而散。期間共產黨保證讓胡適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和北京圖書館長,胡適留下三句話:“在蘇俄有麵包沒有自由;在美國又有麵包又有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麵包也沒有自由。”

12月15日,陳寅恪、毛子水、錢思亮、英千里張佛泉[3]等人分乘兩架飛機抵南京明故宮機場王世傑、蔣經國、朱家驊、傳斯年、杭立武等在機場迎接。 12月21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率領第二批被“搶救”的學人飛離北平,抵達南京,同機者有李書華袁同禮楊武之江文錦等24位教授。 也有很多不在“搶救”之列,卻執意要走的,比如說香港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因此毛澤東於1949年8月14日發表《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社論,抨擊傅斯年、胡適、錢穆[4]

1939年創刊的中共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於1947年1月慶祝創刊9周年,郭沫若張瀾沈鈞儒黃炎培陶行知許廣平陳銘樞紛紛寫賀信賀詞,說它是“人民號角,民主喉舌”;顯示出對國民黨統治感到失望,對共產黨的統治抱有幻想。當時為“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士”而留在大陸的知識分子,比如像:張元濟竺可楨儲安平羅隆基等等;文學藝術界如:沈從文老舍巴金等等,不少留下;新聞界比如王芸生徐鑄成趙超構陳銘德鄧季惺夫婦等幾乎都是從香港北上,迎接新政權[5]

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14個單位,成建制遷台的只有管理機構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研究所,佔中央研究院14個單位的14%,其餘11個自然科學研究所以及社會學所,全部未遷往台灣;當初中央研究院院士有81位院士,僅十位院士到臺灣:李濟董作賓袁貽瑾王世杰、傅斯年、朱家驊、李先聞王寵惠淩鴻勛(凌鴻勛?)、吳敬恆(吳敬恒?),而近60位院士選擇繼續在中國大陸;遠走海外的則有:陳省身、李書華、吳憲林可勝汪敬熙陳克恢李方桂趙元任吳大猷蕭公權、胡適、薩本棟共12人[6];據中國科學院估算,當時散居海外的中國科學家大約有五千餘人,到1956年底有二千余名科學家陸續返回大陸,但後來的遭遇大概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


留守大陸學人的結局

限於篇幅,摘錄部分留在大陸知識份子的結局------

相關條目

外部連接

參考文獻

  1. ^ 鮮為人知的蔣介石《搶救大陸學人》計畫——兼述留守大陸學者的結局
  2. ^ 蒋介石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ZT)
  3. ^ 【蒋中正的“抢救学人计划”】
  4. ^ 浅析失败的学人抢救计划
  5. ^ 一九四九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6. ^ 1949年81位民国院士近60人选择留在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