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思親陷低潮 醫提醒5症狀恐罹「延續性哀傷」

中秋節親友團聚,但若親屬過世,反而每逢佳節倍思親,情緒變得更加低落。醫師提醒,若哀傷情緒超過1年以上,並出現五大症狀之一,可能是罹患「延續性哀傷」,延續性哀傷也是一種精神疾病,建議就醫評估診治。

台灣近幾十年發展出中秋烤肉的獨特文化,民眾習慣在中秋節時與親友團聚過節,不過,失去親人者反而在團聚的節慶會更加情緒低落。

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黃鼎元17日受訪表示,對於親屬過世者而言,中秋節反而加深思念親人的心情,情緒變得低落,若在重要親人去世後,哀傷的情緒超過1年以上,兒童與青少年持續6個月以上,且哀傷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等,則可能是罹患「延續性哀傷」,「延續性哀傷」與憂鬱症不同,但也是一種精神疾病。他說:『(原音)目前重度憂鬱症這件事情還是認為是一個比較生理性相關的疾病,就是腦中的可能一些神經傳導物質出現一些失調,造成的一些憂鬱的情緒。那這個延續性憂鬱它比較直接的是指出是針對因為有這個事件的發生,造成後續的情緒影響,主要差別是在這裡,因為說實話,會出現的症狀,其實真的還是蠻像的,應該不是很好分。』

黃鼎元指出,「延續性哀傷」的症狀包含認為自己的一部分已隨著親人死去、無法相信親人已經離世、迴避可能提醒親人已經離世的事物或場合、對於情感麻木、覺得生命不再有意義,以及極度的孤獨感等,而節日的慶祝活動與團圓場景可能會加劇延續性哀傷的症狀,回憶起已故親友的相關事物會令個案感到痛苦。

黃鼎元表示,若出現以下五大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對本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自我價值感低落,以及睡眠、食慾、注意力等生理機能失調,甚至出現結束生命的念頭,建議至精神科接受評估;「延續性哀傷」與憂鬱症的治療方式類似,除了藥物以外,也可搭配心理治療同步進行。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長者憂鬱恐加速失智 3指標辨別差異
日本研究:通學時間逾1小時 憂鬱風險增1.6倍
政院通過「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 卓揆要求結合13部會全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