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眾院「中國週」落幕 強化抗中力道鞏固美優勢地位

美國眾議院從9日開始的「中國週」在12日落幕,並通過內容橫跨香港、台灣、中國無人機、電動車電池製造等共計28項涉及中國的法案。學者認為,眾議院如此快速地在一週時間內通過一系列制衡中國的法案,目的在維持美國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

中國週28項涉中法案 維持美長期優勢地位

美國國會經過夏季休會後於9月9日復會,眾議院在復會的第一週針對許多與中國有關的法案進行表決,被稱為「中國週」。中國週落幕後通過了包括香港、台灣、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無人機、電動車電池製造和中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等多項領域共計28項涉中法案,法案主要聚焦在美中技術競爭和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方面。

針對美國眾議院在「中國週」快速地通過多項反制中國的法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大中認為,除了反映出美國國會內部對中國觀感日趨負面之外,國會也希望透過這些法案,繼續維持美國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

他說:「基本上應該是反映出目前美國國會內部的一個氛圍,這氛圍就是基本上是很關注中國大陸的一舉一動,希望用各種方法,包括法律的手段,或是包括一些國會的一些,希望行政單位去做的事情,能夠盡可能能夠讓美國還是維持在中美長期戰略競爭裡面保有他的一個主要的優勢。」

眾院處理敏感法案 凸顯美政治體系分工合作

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在6月辯論結束,到拜登退選由民主黨新的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川普辯論時,2場辯論幾乎未著墨中國的議題,儘管提問人曾提到美中競爭議題,但候選人鮮少做出相關政策闡述。眾議院這次在一週內通過一系列對抗中國的法案,從某方面也反映了美國政治體系的分工合作。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表示:「所以我認為是事實上美國有一個分工合作的一個方式,就是行政部門,甚至是未來的總統辯論什麼都不去碰這個敏感的議題,就讓議員、讓議員們發揮,那議員知道通過的決議案也好,那甚至是法案,行政單位到底會不會去執行,那是另外一回事。」

外交議題非關注焦點 反中法案吸票效果有限

距離11月5日的美國總統大選及國會改選剩下不到2個月的時間,眾議院積極通過多項制衡中國的法案,可以帶來多少實質選票效益也受到關注。

從川普與賀錦麗的總統大選辯論來看,選民們的關注焦點以經濟、墮胎與移民等議題為主,外交議題排在後面,比起中國議題,選民們似乎更關心俄烏及加薩戰爭。眾議院通過的反制中國法案,看來很難發揮吸引選民投票支持的效果。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說:「如果你今天看美國人在辯論當中,或者美國媒體關心的美國人,最關心的第一個是經濟,第二個可能是墮胎和移民,所以這個這個排不上去的。外交議題已經是在後面了,然後我們還排不到烏克蘭跟以色列。」

淡江大學教授李大中也表示:「國會通過這個立法,對選舉有沒有什麼直接影響,我覺得可能影響是有限的。」

被譏軟弱 對中重大限制法案未列討論

儘管眾議院快速通過28項涉中法案,然而,近期爭論激烈、被認為影響力重大的限制對中國投資法案,以及有關中國跨境電商希音(Shein)和拼多多旗下電商平台Temu等,與美國經濟監管有關的議題,並未列入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這次討論的範圍,因此被民主黨譏諷為僅通過一些對中國「軟弱無力」的法案。

不過,這也凸顯出共和黨議員為了吸引財團及大企業的支持,在對投資中國市場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議題上,似乎採取了迴避的做法。

嚴震生表示:「整個共和黨,他的投票選民的支持,有很多是來自於大企業、來自於高科技的華爾街等投資,所以他們還是希望,因為中國對美國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他們還是希望能夠不受限制地跟大陸做生意打交道、賺錢,所以共和黨的議員也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

挺台法案帶來實質幫助?學者:挑戰很高

另一方面,在美國眾議院這次通過的法案中,支持台灣的部份包括以金融工具嚇阻北京犯台、支持台灣全面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有強化與台灣的合作等,雖然這些法案給予台灣正面的支持,但是否帶來實質的幫助,面臨的挑戰很高。

淡江大學教授李大中說:「那當然這些發言對台灣是正面的是好的,但是可不可能因為這樣的一些政策上的表態,或是國會議員的一些支持,就立即能夠改變,或是能夠突破我們的一些挑戰,我覺得其實是面臨的挑戰是非常非常的高。」

美國國會過去也經常通過一些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法案,然而,美國仍未曾在包括世界衛生大會(WHA)在內的國際組織提案,也沒有跟台灣的友邦一起連署表達支持。

嚴震生認為:「所以我對美國這種對台灣的支持,我覺得有點口惠而實不至啦!但是有講總沒有講好,因為有講不知道哪一天忽然可以拿出來用。但是就是我們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黃屏行蹤成謎 美副國務卿指已離境
美副國務卿:中國對美構成挑戰 超越冷戰時期
美中合作禁毒之際 美緝毒局將關閉上海及廣州辦事處